针刺治疗急性中风

系统综述问题

评估针刺对缺血或出血性中风患者康复的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背景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致残性疾病。针刺作为一种中医的主要物理治疗方法,数百年来在中国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但其在中风康复中有效性的证据却不一致。

研究特征

我们检索了截至2017年2月的电子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库,以及截至2017年4月的两个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世卫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和Clinicaltrials.gov)。本综述中纳入了33项随机临床试验(RCTs)包括3946名受试者。其中,有多达22项试验(包括2865名受试者)将针灸与其他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但只有6项试验(包括668名受试者)将针灸与假针灸进行了比较。

主要结果

随访结束时,针灸在减少死亡、依赖性或改善神经和运动评分方面的效果,可以在针灸组对比其他对照组的试验中体现出来,但在针灸组与更可靠的假针灸组对比的试验中却未体现出来。6.2%的受试者(64/1037人)出现了疼痛、头晕和昏厥等不良反应,其中1.4%的受试者(14人)不得不停止针刺。

证据质量

由于纳入的研究存在偏倚风险,以及针刺类型和疗程的差异,证据的质量较低或极低。要增强对针刺治疗急性中风疗效的证据质量,还需要更多更大规模的可靠的试验。

作者结论: 

这项最新的综述表明,针刺治疗急性中风的疗效明显改善,但与使用开放对照带来的偏倚风险是混杂因素。据报道,与针灸有关的不良事件较轻微,通常不会导致停止治疗。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或驳斥针刺对急性中风的影响。在密切关注针灸对长期功能影响的同时,试验应明确报告随机化方法、随机序列的隐蔽方法,以及是否实现了对参与者和结果评估者的盲法。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据报道,针刺产生的感觉刺激通过激活多个神经传导通路来改变许多神经系统的活动。针刺作为一种中医的主要物理治疗方法,数百年来在中国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本综述是对2005年发表的Cochrane综述的更新。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针刺是否能降低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死亡率或依赖性,同时改善其生活质量。

检索策略: 

我们检索了Cochrane卒中组试验注册库(Cochrane Stroke Group trials register)(检索截止到2017年2月2日)、通过Ovid检索Cochrane 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2017年第2期)、MEDLINE(1946-2017年2月)、Embase(1974-2017年2月),护理和相关健康文献(CINAHL) ,EBSCO(1982-2017年2月),补充医学数据库 (AMED,1985-2017年2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1998-2017年2月),维普数据库(中国科学杂志评审报告,1989-2017年2月)我们还检索了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库(截止2017年2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截止2017年4月30日)和Clinicaltrials.gov网站(截止2017年4月30日)上注册的相关试验。此外,我们还手工检索了系统综述和相关临床试验的参考文献。

纳入排除标准: 

我们纳入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患者,在中风发作后30天内开始针刺的随机临床试验(RCT),与安慰剂、假针刺或开放对照(非安慰剂)做对比。针刺皮肤是针灸的必要条件。与以下做对比:(1)任意对照(开放性对照或假针对照);(2)假针对照。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名综述作者根据纳入标准,独立评估了文献质量、偏倚风险并提取了资料。我们联系研究作者以获取缺失信息。我们也采用GRADE方法评价证据的质量。在随访结束时,我们将死亡或依赖性设定为主要结局。

主要结果: 

本次更新,纳入了33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包括3946名受试者。较上一版本的综述,本次纳入了20项已完成的新试验,包括2780名患者。其中,有多达22项试验(包括2865名受试者)将针刺与其他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开放对照或假针刺对照),但只有6项试验(包括668名受试者)将针刺与假针刺进行了比较。由于纳入研究中存在的偏倚风险、针刺干预与结果测量的不一致性以及效果评价的不准确性,我们将证据的质量降级为低或非常低。

与任意对照组(11项试验,1582名患者)相比,针灸组在随访结束时和长期(≥3个月)的死亡率或依赖性的结果不具有确证性(OR 0.61,95%CI 0.46-0.79,极低质量证据;OR 0.67,95%CI 0.53-0.85,8项试验,包括1436名患者,极低质量证据);针灸组与假针灸组的对比结果不具有确证性(OR 0.71,95%CI 0.43-1.18,低质量证据;OR 0.67,95%CI 0.40-1.12,低质量证据)。

比较针刺组与任意对照组,发现针灸组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的增加相关的发现不具有确证性(SMD 0.84, 95%CI 0.36-1.32,12项试验,1086名受试者,极低质量证据;SMD 1.08, 95%CI 0.45-1.71,11项试验,895名受试者,极低质量证据)。针刺组与假针刺组的比较没有得到确证性结果(SMD 0.01,95%CI -0.55至0.57,低质量证据;SMD 0.10,95%CI -0.38到0.17,低质量证据)。

在随访结束时,针刺组和任意对照组比较,其在死亡或机构护理(OR 0.78,95%CI 0.54-1.12,5项试验,包括1120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最初两周内死亡(OR 0.91,95%CI 0.33-2.55,18项试验,包括1612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或在随访结束时死亡(OR 1.08,95%CI 0.74-1.58,22项试验,包括2865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方面几乎没有差异。

在开放和假针刺对照试验中,针刺组的不良事件(如疼痛、头晕、昏厥)发生率为6.2%(64/1037名受试者),其中1.4%(14/1037名受试者)停止了针刺。当针刺与假针刺比较时,不良事件的结果是不确定的(OR 0.58,95%CI 0.29-1.16,5项试验,包括576名受试者,低质量证据)。

翻译笔记: 

译者:王琦(辽宁中医药大学),审校:卜繁龙(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