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单剂量口服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可待因缓解成人术后疼痛

疼痛通常在进行外科手术后感受到,并且并不总是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结合不同类别的镇痛剂有可能在减少不良事件即剂量依赖性的同时充分缓解疼痛。本综述评价了26项比较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安慰剂的研究的数据,以及14项比较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单独服用相同剂量的扑热息痛的研究的数据。这种组合有效地缓解了约40%服用600mg至65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的术后感到中度至重度疼痛受试者的疼痛,该剂量是这些研究中最常用的剂量;并且这种组合还有效缓解约50%服用800mg至100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的受试者的疼痛,该剂量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剂量。添加可待因与单独服用相同剂量的扑热息痛相比,可多为约10%的受试者有效缓解疼痛。这些单剂量研究并表明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任何严重的副作用的关联。

研究背景

本综述是已发表于1998年第4期的Cochrane系统综述的更新版本。将不同类别的药物与不同的作用模式结合起来,有可能能够优化其疗效和耐受性,使用每种药物仅需较低剂量即可达到相同程度的疼痛缓解。先前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扑热息痛中添加可待因可提供额外的疼痛缓解,但以额外发生的不良事件为代价。此后有新的研究发表。本综述试图使用当前数据评价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将结果与其他类似评价镇痛药进行比较。

研究目的

评价单剂量口服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治疗术后急性疼痛的疗效、可待因成分导致的疗效增加以及相关的不良事件。

检索策略

我们在2008年10月检索了CENTRAL、MEDLINE、EMBASE、Oxford Pain Relief Database以获取此更新。

纳入排除标准

研究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安慰剂或单独服用相同剂量的扑热息痛相比缓解成人术后急性疼痛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作者评价了试验质量并提取了资料。使用经过验证的方程式计算“疼痛缓解-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从而得出受试者服用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或单独服用安慰剂或扑热息痛在4至6小时内感受到疼痛缓解至少50%的比例。使用95%置信区间(CI)计算获益需治病例数(Number-needed-to-treat-to-benefit, NNT)。寻求在指定时间段内使用抢救药物的受试者比例以及抢救药物的使用时间,以作为疗效的额外指标。收集有关不良事件和退出的信息。

主要结果

纳入了26项比较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安慰剂的研究,涉及2295名受试者。在4到6小时内疼痛缓解至少50%的结局观察到显著的剂量反应,800mg至100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组的NNT为2.2(95%CI [1.8, 2.9]),600mg至65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组的NNT为3.9(95%CI [2.9, 4.5]),300mg扑热息痛联合30mg可待因组的NNT为6.9(95%CI [4.8, 12])。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组的抢救药物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而安慰剂组则超过2小时。60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组在4至6小时内无需抢救的NNT为5.6(4.0至9.0)。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组与安慰剂组相比主要是轻度至中度的不良事件增加。

涉及926名受试者的14项对服用扑热息痛联合可待因与单独服用相同剂量扑热息痛进行比较的研究被纳入。添加可待因使4至6小时内疼痛缓解至少50%的受试者比例增加10%至15%,抢救药物的使用时间增加约1小时,需要抢救药物的受试者比例减少约15% (无需抢救的NNT为6.9(4.2至19))。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主要为轻度至中度,并且各组之间的发生率没有差异。

作者结论

本次更新证实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临床上扑热息痛与可待因联合使用可为约50%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患者有效缓解疼痛,而使用安慰剂则为低于20%患者缓解。关于再次给药的新信息显示,与单独服用相同剂量的扑热息痛治疗相比,联合用药延长了约1小时的镇痛时间。 在更高的剂量下,更多的受试者感受到疼痛充分缓解,但信息有限,关于1000mg扑热息痛联合60mg可待因剂量的可获取信息量很少。

翻译笔记

译者:杨端虹(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英语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审校:李智(北京中医药大学翻译硕士)。2022年6月10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引用文献
Toms L, Derry S, Moore RA, McQuay HJ. Single dose oral paracetamol (acetaminophen) with codeine for postoperative pain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9, Issue 1. Art. No.: CD001547. DOI: 10.1002/14651858.CD001547.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