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利用針灸治療成人神經病變痛

文獻回顧問題探討

針灸在治療成人慢性神經病變痛方面是否安全且有效呢?

背景

神經病變痛是一種由神經受損引起的慢性複雜疼痛。與受損組織(如:跌倒、割傷或膝關節炎)沿健康神經傳遞的疼痛訊息並不相同。大約7%至10%的人口有神經病變痛的情形。針灸是一種傳統中醫(TCM)的技術,透過將針插入皮膚或下方的組織來治療疾病。

在這篇評論中,我們感興趣的是針對成人神經病變痛,針灸是否能減輕疼痛,提高生活品質,並且比其他治療方案發生更少的副作用。我們搜尋對比針灸與假針灸的研究(假針灸即使用鈍針滑入手柄,而不是穿透下面的皮膚或組織)。我們還搜尋了治療上比較針灸與一般治療,或其他積極治療(如甲鈷胺,尼莫地平,肌醇,和消渴痹通膠囊)的研究。

研究特性

2017年2月,我們進行了相關臨床試驗的搜尋。總共有六篇人工針灸研究納入分析:一篇將針灸與假針灸進行比較;另外三篇比較針灸加上其他積極治療,與其他積極治療相比;最後兩篇則比較針灸與其他積極治療。這六項研究總共納入462名患有慢性周圍神經病變痛的成年人。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52至63歲。平均接受了八周或以上的治療。我們沒有搜尋到任何研究有比較針灸與一般治療,也沒有研究比較針灸與其他針灸技術如電針,溫針,或火針。

主要結果與證據品質

與假針灸或其他療法(如甲鈷胺,尼莫地平,肌醇,和消渴痹通膠囊)相比,我們無法確定人工針灸對疼痛強度、疼痛緩解以及生活品質有所助益。而且針對針灸的潛在危害(或副作用)的證據在此處是缺乏的。

我們將證據品質進行以下等級評估:非常低、低、中等、或高。若證據等級為非常低,即表示我們對於分析結果無法確定。高品質的證據,意味我們對分析結果非常有信心。此文獻回顧中的證據品質為非常低,主要是因為研究的方式有問題(例如參與者對治療並無盲化,或較多假針灸組的參與者提前離開研究),有的研究則納入非常少數的參與者。此外,這些發現僅適用於老年人的周圍神經病變痛。

整體而言,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或反駁針灸在治療神經病變痛方面的效果。

翻譯紀錄

翻譯者:廖健安 服務單位:基隆長庚醫院 中醫科 職稱:醫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Ju ZY, Wang K, Cui HS, Yao Y, Liu SM, Zhou J, Chen TY, Xia J. Acupuncture for neuropathic pain in adul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7, Issue 12. Art. No.: CD012057. DOI: 10.1002/14651858.CD012057.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