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小於1500克早產兒之連續性鼻胃管餵食法與間歇性灌食法

文獻回顧問題

對於早產、出生體重極低的嬰兒,藉由通過鼻子或嘴巴而放入胃中的引管持續性餵食,是否比每2到3個小時通過管子間歇性餵食更好?

研究背景

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沒有能力協調吸吮、吞嚥及呼吸,入胃的餵食方式(腸內餵食)能有助於消化道的發展和生長。因此,除了透過由管子到靜脈(腸胃外)的餵食方式外,早產兒還可以透過將管子放置於鼻腔(鼻胃管引流)或通過嘴而進入胃(口胃管)的方式餵奶。通常,每2到3個小時會給予10到20分鐘內一定的奶量(間歇性強餵法),而某些臨床醫生則更傾向於連續性餵食早產兒。然而,每種餵食方法都有潛在的益處,但也可能產生有害影響。

研究特性

我們納入了9項研究,涉及919名嬰兒。其中,1項研究仍在等待進一步的分類,有7項研究回報了體重最重介於1000至1400克的嬰兒的數據,而2項研究包括了體重達到1500克的嬰兒。本文獻回顧截至2020年7月17日。

主要研究結果

接受連續餵食的嬰兒可能比接受間歇餵食的嬰兒略晚達到完全腸內餵食。完全腸內餵食的定義為「嬰兒透過所要求的管道攝取指定量的母奶或配方奶」,它可以促進胃腸系統的發育,並降低用於提供腸外營養的靜脈導管感染的風險,並可能有助於縮短住院時間。

目前仍無法確定,在恢復出生體重的天數、中斷餵食的天數和體重增加率方面,連續餵食和間歇餵食之間是否存在著任何差異。

在身長與頭圍的增長速度方面,連續餵食與間歇餵食也可能幾乎沒有差異。

而與間歇餵食相比,持續餵食是否構成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早產兒常見且嚴重的腸道疾病)之風險也尚未明確。

證據的確定性

由於研究中所納入的嬰兒數量不多,且研究的進行方式可能會導致結果出現錯誤,因此此研究證據的確定性為低至非常低。

翻譯紀錄

翻譯者: 陳映卉【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Sadrudin Premji S, Chessell L, Stewart F. Continuous nasogastric milk feeding versus intermittent bolus milk feeding for preterm infants less than 1500 gram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Issue 6. Art. No.: CD001819. DOI: 10.1002/14651858.CD001819.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