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針對胎便汙染羊水且無活力之新生兒執行氣管抽吸

研究問題

針對出生時胎便汙染羊水且無活力(不呼吸、無力或低心率)之新生兒,評估將管子置入氣管(插管)進行抽吸 、清除胎便之效果。

研究背景

胎便為一種濃稠、深綠色、瀝青狀物質,於懷孕期間存在於寶寶腸道內。胎便含有各種腸道酶和胎兒攝取之物質(血液、皮膚細胞等)。新生兒通常在出生 24 小時內解胎便。然而,胎便可能在特定情況下於出生前排出,如:胎兒血氧供應受影響或妊娠週數超過一般預期 40 週。 一旦排出,胎兒可能在出生前或出生後前幾次呼吸中,經由羊水吸入胎便至呼吸道。該情形可能會引起呼吸道阻塞及由毒素引起之肺部發炎(化學性肺炎)。 將近 10-25 % 之妊娠會伴隨著胎兒出生前的胎便排出,而其中 5-12 % 新生兒會發生「胎便吸入症候群」(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 MAS)。「胎便吸入症候群」嚴重程度不一,從輕度呼吸窘迫到危及生命的呼吸衰竭。預防「胎便吸入症候群」其中一種方法為判別寶寶出生時活力狀況,並於寶寶首次呼吸前清除胎便。 過程中,將氣管內管從氣管上端置入,並於抽吸結束後將其移除。然而,若寶寶在出生前已吸入胎便,該方法可能無法預防「胎便吸入症候群」。 此外,大多數適合該項處置的寶寶需要給予心肺復甦術,而執行氣管抽吸可能會延遲施行人工呼吸。 

研究特徵

我們納入四項於印度醫院執行之研究 (共 581 名新生兒)。 其中,三項研究納入對象為足月和足月以上出生之新生兒,一項則納入達 34 週及以上出生之新生兒。 四項研究皆以新生兒於出生時具備以下任一條件作為納入依據:無自主呼吸或哭聲、肌肉張力不佳,以及心率低於每分鐘 100 下。介入措施包含在出生時執行氣管抽吸,目的為在新生兒開始規律呼吸前,清除氣管中之胎便。對照組之新生兒則在出生時接受復甦術,但未清除氣管中之胎便。

最新證據蒐集截至 2020 年 11 月 25 日。

研究結果

我們不確定氣管抽吸對降低「胎便吸入症候群」風險之效果。每 1,000 名接受氣管抽吸之新生兒,出現「胎便吸入症候群」之新生兒可能在 70 例以下至 80 例以上。同樣地,氣管抽吸對出院前死亡風險之影響尚不明確(每 1,000 名新生兒,人數從 22 例以下至 92 例以上)。此外,我們亦無法確定氣管抽吸對其他結果之影響風險,包括是否需要進一步的復甦措施、因窒息(缺氧導致失去意識甚至死亡)所致之腦部病變(腦部損傷或疾病)、是否需要機械輔助呼吸或其使用時長、是否需要非侵入性呼吸支持(如:面罩)、氧氣治療所需時間、住院天數等。上述情形及其他胎便吸入症候群(MAS)相關之併發症,在有無執行氣管抽吸之情況下並無差異。

證據確定性

本文獻回顧所涵蓋之四項研究,其證據確定性非常低。 首先,在大部分研究中,提供臨床照護或判定結果之醫事人員,悉知寶寶所屬之研究組別,進而增加偏差風險。其次,由於研究規模小且結果發生率低,因此我們對於排除「執行氣管抽吸」於臨床上之效益或危害,所持之信心度低。有一項研究尚待分類,故無法納入本文獻回顧。 尚需更多設計完善、規模較大之研究,方能對本研究問題提供明確解釋。 

翻譯紀錄

翻譯者:王嘉祥 Wang Chia-hsiang(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Nangia S, Thukral A, Chawla D. Tracheal suction at birth in non-vigorous neonates born through meconium-stained amniotic fluid.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Issue 6. Art. No.: CD012671. DOI: 10.1002/14651858.CD012671.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