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囊腫性纖維化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的心理干預策略

重點摘要

心理干預療法的目標是協助患者改變他們的思想、感受和行為。

我們認為,在幫助囊腫性纖維化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時,心理干預療法可能會比一般的治療方法更好,並且在治療後的 6 至 12 個月後,幾乎不會產生副作用(如:焦慮或憂鬱)。

在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時,我們不確定動機式會談 (MI,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 或問題解決導向治療 (EPS,Education Plus Problem-Solving)哪一個策略更好。

研究背景

CF 是一種慢性遺傳病,通常通過新生兒篩檢診斷。由於肺部與消化系統中累積的黏液或痰,CF 患者的呼吸系統很容易反覆感染。吸入式治療通常用於治療稀痰(使其更容易清除或咳出),或用於治療和控制肺部細菌(以減少感染)。

但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包括 CF 患者,通常難以長時間按照醫囑定期接受治療。

我們想瞭解什麼?

心理干預能否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同時,這麼做是否會引起任何不良影響(例如:焦慮或憂鬱)?

哪些心理干預策略(如:目標導向、問題解決導向)最能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治療?

我們研究了什麼?

我們搜索了比較不同類型的心理干預策略,或比較心理干預策略與常規照護的研究,以幫助不同年齡的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

我們統整了這些研究的結果,並根據試驗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規模等因素評估了這些試驗的可信度。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納入了 10 項試驗,涉及 1,642 名 CF 患者(約有 54.3% 為女性)。其中 4 項試驗的對象是兒童和青少年;5 項試驗對象為成人;1 項試驗則包含兒童與成人。而 9 項試驗比較了心理干預策略與常規治療;1 項研究比較了兩種不同的心理干預策略(MI 與 EPS)。在試驗中,CF 患者被隨機分為了兩組。有些人被追蹤了六到八周,有些人被追蹤了 23 個月。

心理干預策略的範圍很廣。其中包括將新科技(網站或 app)與專業醫護人員互相結合的干預措施。心理干預策略使用了各種技術,其中最常用的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指示患者該如何進行治療的策略。

研究結果

在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治療方面,心理干預策略可能比常規照護更好,並在治療後的 6 至 12 個月後,幾乎不會產生副作用(如:焦慮或憂鬱)。心理干預策略也可以改善感知到的治療負擔(使用生活品質 (QoL) 問卷測量)。沒有證據表明各組之間在肺功能(衡量患者肺部工作狀況的指標)、呼吸道感染的數量或感知到的胸部症狀(再次使用 QoL 問卷進行測量)方面存在差異。

我們不確定 MI 與 EPS 何者更能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改善肺功能或 QoL 、或減少 CF 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我們搜集到的試驗未驗證 MI 或 EPS 是否會造成副作用(如:焦慮或憂鬱)。

這些證據的侷限性?

我們對心理干預比常規治療更好或更差的證據其信心從低到中不等。最大的心理干預試驗包含了療程開始後 6 到 12 個月的結果,試驗對象大多是成年 CF 患者(16 歲及以上),我們不能確定在兒童患者的身上能得到一樣的結果。如果想要驗證心理干預策略也能在兒童患者中展現比常規照護更好的效果,那就需要實施針對 CF 兒童患者的長期(如:12 個月)大型試驗。另一方面,在試驗中,參與者可能會得知他們的組別,並因此而改變他們在 QoL、焦慮和憂鬱測量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實驗的結果。

我們認為比較 MI 與 EPS 的試驗較無可信度,因為唯一比較兩者的試驗只有少數成年人參與,因此我們無法確定他們在兒童或更大量的患者中能得出相同的結論。我們也不確定參與者是否真的隨機地被分配到了不同的治療組別,因此各組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基於個體之間的差異而非療法差異。此外,我們也不確定是否有參與者提前退出試驗,以及這對結果有何影響。我們還認為,因為完成結果評估的人知道他們屬於哪個組,這可能會影響 QoL 結果。

目前並沒有足夠證據能證明哪種技術(如:目標導向、問題解決導向)最能幫助 CF 患者接受吸入式治療。未來的試驗應該要提供更多實施的心理干預策略的細節。

這些證據的時效性?

這些證據最後更新於 2022 年 8 月 7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姵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