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音樂和聲音的介入可以對早產兒及其父母有好處嗎?

關鍵訊息

• 對於早產兒而言,音樂和聲音介入措施與標準常規相比,可能會降低早產兒的心率。介入後的顯著好處,顯示具有持久的放鬆和穩定作用。

• 我們沒有發現音樂和聲音產生有害的影響。然而,許多研究並沒有明確探討不需要結果的可能性。

•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介入措施對嬰兒、父母以及親子依附關係有任何其他明顯的有益或有害的影響。需要更多高品質的證據來得出進一步明確的結論。

什麼是早產兒?

早產兒是孕期 37 週內出生的新生兒,通常必須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環境中接受數週至數月的治療才能存活。

為什麼要研究音樂和聲音介入對早產兒及其父母的潛在好處?

早產兒面臨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早產對父母來說也是一個重大事件。因此,音樂和聲音介入等附加方法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新生兒照護中,以改善早產兒及其父母的身心健康。然而,各種研究和文獻顯示各種音樂和聲音介入的成效結果並不明確。需要更全面、更嚴格的系統性文獻回顧來檢視相互矛盾的數據和審查。

我們想要探討什麼呢?

我們想知道音樂和聲音介入是否針對以下項目有好處:

• 早產兒的健康與發育

• 父母的心理健康及其與嬰兒的依附關係

我們想知道哪一種音樂和聲音介入的類型、傳遞方式、持續時間和頻率最能支持嬰兒和父母。我們的目的是發現介入措施是否會造成任何有害的影響。

我們做了那些研究?

我們將搜尋的研究進行下列內容的比較:

• 針對早產兒(和父母)音樂和聲音的介入與新生兒病房中不包括任何音樂或聲音介入的常規標準護理進行比較。

我們根據客觀因素 (如: 研究方法、樣本數量),比較並總結了上述研究結果的證據品質。

我們發現什麼?

我們發現了 25 項研究,共涉及 1,532 名早產嬰兒與 691 位父母。最大的研究涵蓋 272 位早產兒,而最小的研究涵蓋 17 位早產兒。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主要是在評估音樂和聲音介入時與介入後數分鐘的直接影響,而兩項研究想知道是否會對兩年後的長期發展產生好的影響。大多數研究由大學/衛生部門/醫院研究基金和當地醫療/健康基金會資助。音樂和聲音介入的研究,在類型、傳遞、頻率和持續時間方面差異很大。它們的主要特徵是搖籃曲風格的平靜、柔和音樂,通常整合母親當場或錄製的聲音,定義為音樂治療(由音樂治療師在治療中提供)或音樂醫學(由醫生或醫療專業人員以 “藥物” 形式提供)。

主要结果

對於早產兒(及其父母),與沒有任何音樂和聲音介入的標準:

• 音樂和聲音的介入期間,對氧氣飽和度沒有差異(10 項研究中含 958 名嬰兒),音樂和聲音介入後,也沒有差異(7 項研究中含 800 名嬰兒)。

• 音樂和聲音的介入期間,對呼吸數率沒有差異(7 項研究中含 750 名嬰兒),音樂和聲音介入後也沒有差異(5 項研究中含 636 名嬰兒)。

• 音樂和聲音可能對降低嬰兒心率有幫助(11 項研究中含有 1,014 名嬰兒)。研究介入後,心率有中到大程度的有效降低(5 項研究中含 636 名嬰兒),有效益的結果,顯得更加重要與可信。

• 我們不確定介入措施是否會影響兩歲時嬰兒的長期發展(2 項研究中含 69 名嬰兒)。

• 我們不確定音樂療法對父母焦慮狀態特質(4 項研究含 97 名參與者)和產後憂鬱症(2 項研究含 67 名嬰兒)的可能影響。

• 我們非常不確定對父母焦慮狀態可能產生的影響(3 項針對 87 名父母的研究)。

• 我們沒有發現任何研究報告顯示音樂或聲音的有害影響。

這些研究證據的限制為何?

我們相信與標準照護相比,音樂和聲音不會降低介入期間的血氧濃度。我們對於介入後對早產兒心率產生實質有效益影響的結果充滿信心。沒有足夠嚴格的研究(許多記錄標準較差的小型研究)來確定在嬰兒及其父母中的評估結果。音樂傳輸及音樂在何種持續時間和頻率下效果最好,仍存在些不確定性。

這份研究證據的更新日期為何?

這些證據更新截至 2021 年 11 月 12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楊雅筑(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護理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 E-mail 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Haslbeck FB, Mueller K, Karen T, Loewy J, Meerpohl JJ, Bassler D. Musical and voc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s for preterm infa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3, Issue 9. Art. No.: CD013472. DOI: 10.1002/14651858.CD013472.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