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是否可以減少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患者的躁動行為和精神病症狀?

關鍵訊息

目前尚不確定氟哌啶醇 (haloperidol) 等較老的、第一代或 “典型” 的抗精神病藥物是否對躁動行為(例如,煩躁和攻擊性)有影響;其效果充其量是中等的。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可能會輕微減少失智症患者的妄想和幻覺。

較新的、第二代 “非典型” 的抗精神病藥物,如理思必妥 (risperidone),可能會略微減少躁動行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能對精神病症狀沒有影響。

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都會增加嗜睡和其他不良事件的風險。當服用抗精神病藥後患者的症狀有所改善時,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於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改善。

什麼是抗精神病藥物?

抗精神病藥是用於治療某些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雙極性疾患和嚴重憂鬱症)的精神病症狀和有嚴重精神障礙行為的藥物。精神病的症狀為妄想(對某些不真實的事物非常堅信)和幻覺(感覺—通常是看到或聽到—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東西)。

抗精神病藥物通常分為兩類:

1. 第一代(較舊的)或 “典型” 抗精神病藥,例如氟哌啶醇 (haloperidol);

2. 第二代(較新的)或 “非典型” 抗精神病藥,例如理思必妥 (risperidone)。

這兩種類型都會導致不良反應,例如嗜睡、運動障礙(例如,不自主或無法控制的運動、顫抖、肌肉收縮)和體重增加。

為什麼失智症患者需要抗精神病藥物?

失智症患者在患病一段時間內經常會出現幻覺和妄想。特別是在疾病的後期,他們還可能表現出煩躁不安、大喊大叫或攻擊他人等煩躁行為。嘗試了解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很重要,並且有許多不涉及藥物的管理方法。然而,抗精神病藥物經常被開給患有這些問題的失智症患者。在許多國家,它們的處方頻率低於過去,但在症狀嚴重時仍會使用。

我們想知道什麼?

我們想知道抗精神病藥物如何減輕患有兩種最常見失智症(即阿茲海默症引起的失智症和血管性失智症)的人其躁動和精神病症狀的嚴重程度。我們還想知道有多少人經歷了不良反應。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抗精神病藥物 (在美國或歐盟目前可用於治療持續性躁動或精神病症狀的藥物) 與安慰劑(一種“假”藥丸)進行比較的研究。。參與研究的人必須患有阿茲海默症或血管性失智症。他們可以是任何年齡、住在療養院、醫院或社區。在研究開始時,研究中的大多數人必須經歷躁動(包括攻擊性)或精神病症狀,或兩者兼具。

我們比較並統整了這些研究的結果,且根據其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對這些研究證據的信賴度 (confidence) 做評估。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24 項研究,共 6,090 人。

- 6 項研究測試了典型的抗精神病藥,主要是氟哌啶醇 (haloperidol);

- 20 項研究測試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如理思必妥 (risperidone)、奧氮平 (olanzapine) 和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和

- 2 項研究同時測試了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所有研究都將抗精神病藥物與安慰劑進行了比較。人們生活在機構、醫院、社區或這些環境的組合中。

主要研究結果

與安慰劑相比,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氟哌啶醇 haloperidol、噻噻吩 thiothixene):

- 可能會輕微改善精神病的症狀(2 項研究,240 人),但我們不確定它們對躁動的影響(4 項研究,361 人);

- 可能會增加嗜睡(3 項研究,466 人)和運動障礙(3 項研究,467 人)的風險;

- 可能會略微增加嚴重不良反應(1 項研究,193 人)和死亡(6 項研究,578 人)的風險。

沒有證據顯示非嚴重和嚴重的不良影響相結合的風險。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理思必妥 risperidone、奧氮平 olanzapine 、阿立哌唑 aripiprazole、喹硫平 quetiapine)與安慰劑相比:

- 可能略微減少躁動(7 項研究,1,971 人)且可能略微減少攻擊性(1 項研究,301 人),但可能對精神病的症狀沒有重要影響(12 項研究,3,364 人);

- 會增加嗜睡(13 項研究,2,878 人)且可能略微增加運動障礙(15 項研究,4,180 人)的風險;

- 可能會略微增加經歷任何非嚴重或嚴重不良反應結合的風險、嚴重不良影響的風險和死亡的風險(17 項研究,5,032 人)。

證據受到哪些限制?

總體而言,我們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證據的信心有限,而我們對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證據的信心為中等。僅在少數研究中研究了典型的抗精神病藥物。此外,關於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究並非總是採用最佳方法進行調查,或者沒有報告結果。因此,可能高估了對躁動或精神病的影響,低估了對不良事件的影響。

證據的更新時效為何?

最新證據截至 2021 年 1 月 7 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黃楷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住院醫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