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的足月新生兒護理中,同床共眠是否為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文獻回顧的提問:我們想了解對於在懷孕37週後出生並健康的嬰兒(也稱為足月新生兒),同床共眠是否與增加的母乳喂養持續時間及頻率有關。

背景: “同床共眠”是一種睡眠方式,其中嬰兒和另一個人共享睡眠平面(例如床,沙發或扶手椅,或其他一些睡眠平面)。家庭選擇同床共眠的可能原因包括:母乳喂養容易、溫度調節(避免體溫過低)、與嬰兒共度美好時光、幫助嬰兒入睡並在他們感到煩躁時能夠容易地撫慰嬰兒、在發生任何事故時能夠迅速照顧他們、在生病期間提供密切護理、和親密連結的促進。然而,對於世界各地的許多家庭而言,同床共眠的做法不是一種選擇。在高收入國家,同床共眠被認為是具有爭議的做法,而且關於其在嬰兒猝死症(SIDS)中的影響方面引發特別關注。但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同床共眠已成為無力負擔不同睡眠平面的許多群體的標準做法。在這些較不富裕的社會中,同床共眠被認為有助於:更長的母乳喂養持續時間、嬰兒醒來的持續時間增加、嬰兒深度睡眠的持續時間減少、與提高母親對嬰兒狀況的認識。

研究特點:我們搜尋了截至2020年7月23日的研究。文獻回顧的目的是納入隨機對照研究(RCTS)。RCT是一種臨床研究,參與者被隨機分進兩個或多個治療組中的其中一個。我們計劃納入足月新生兒的RCT,這些新生兒在出生後24小時內開始與母親同床共眠(並在出生後的前四周繼續與母親同床共眠,之後是可多變的時段)。我們的目的是將“同床共眠”組與“非同床共眠”組進行比較。在同床共眠的過程中,母親和嬰兒之間有密切的接觸。可能的生理益處包括較好的溫度調節以降低體溫過低的風險,以及更長的成功持續母乳喂養的時間。危害包括起因於母親躺在嬰兒身上,以及使用枕頭和床罩造成的嬰兒猝死。

主要結果:我們評估了六項研究,以納入本文獻回顧。由於以下原因,我們將它們排除在外:初級RCT的次級資料分析(兩項研究);未研究同床共眠(兩項研究);非RCT(一項研究);以及文獻回顧感興趣但未被研究的結果(一項研究)。

證據的確定性:我們無法判斷在健康足月新生兒中同床共眠的證據確定性如何。這是因為沒有合格能納入的研究。針對健康足月新生兒同床共眠的RCT,需要直接評估療效(即在受控環境,像是醫院裡進行的研究)或有效性(即在社區或家庭環境中進行的研究)與安全性。它們還應該納入來自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的嬰兒,尤其是那些由於文化習俗造成同床共眠更為普遍的國家(例如亞洲國家)。

翻譯紀錄: 

翻譯者:莫居凡(大學就讀醫技系,生物科技所博士班畢業,現為自由譯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com.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