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行為規範障礙症之個人化介入

關鍵訊息

目前很少證據支持對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進行個人化或量身定制的介入。現有的少量證據品質低下。因此,個人化介入是否可以改善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的結果尚不清楚。未來還需要更多高品質的研究。

什麼是行為規範障礙症?

行為規範障礙症是在兒童時期發生的一系列破壞性行為,可能對個人生活產生負面影響。行為規範障礙症可能導致青春期及成年期後出現困難,包括反社會行為、物質濫用、教育困難和心理健康問題。

有人提出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有不同的子群。子群差異包括開始有行為規範障礙症的年紀、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父母特徵、反社會行為中的攻擊程度、及與冷漠無情特質相關的基因和環境因素之影響。這些兒童的子群可能對治療有不同的反應,因此確定針對兒童子群的介入是否會產生更好的結果很重要。

關於有針對性或 “個人化” 的介入措施,是根據父母和特定兒童子群的需要,客製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經歷父母間衝突(父母之間的分歧)的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子群,可能會因為專門設計的親子教育計劃而受益,該計劃包括聚焦於父母間衝突的額外課程,並提供解決此問題的技巧。非個人化介入僅提供親子教育計劃,不包含聚焦於父母間衝突的額外課程。

我們想探討什麼?

本回顧評估針對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之特定子群調整或開發的個人化介入措施,是否能有效改善行為規範障礙。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在 13 個資料庫進行廣泛的搜尋。搜尋範圍還包括納入文獻之參考文獻列表,並聯繫學科專家。

我們僅選擇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 RCTs)的研究。在這種類型的研究中,受試者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一組接受介入,另一組接受不同的治療或沒有接受任何治療。RCT 目的為減少臨床研究中引入偏差之風險。

行為規範障礙症兒童被分為三大類群:有共存條件的兒童(如:情緒困難)、父母特徵(如:父母間的衝突)或家庭/環境情況(如:農村家庭)。

所有研究都將個人化介入與非個人化介入進行比較。

我們結合多項研究結果,這些研究都使用相同的措施評估兒童行為規範障礙的改善情況。如果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會單獨報告研究。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納入 13 篇 RCT,共包含 858 位受試者。7 項研究在美國進行、5 項在澳洲、1 項在德國。11 項研究註明資金來源,其中 5 項研究獲得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的資助。共 15 個不同的資助者支持這些研究。

這些研究中,極少證據證明個人化介入在改善兒童行為規範障礙症及侵擾行為障礙症,比非個人化介入更有效。

這些證據的限制是什麼?

因為許多研究設計存在限制,因此我們對證據缺乏信心。研究的變異包含介入時間長短及介入方式的不同。這代表需要謹慎解釋我們發現的結果,它們可能不可靠。

證據的更新日期為何?

我們搜尋截至 2022 年 2 月的研究。

翻譯紀錄: 

翻譯者:丘梅萱 (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