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同的藥物注射頻率,對於治療新生血管型的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所產生的差異。

本篇文獻回顧的目的為何?
本篇Cochrane文章回顧的目的,是想確定是否可以用低於每個月一次的頻率,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素(anti-VEGF)來治療新生血管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

重點結論
本篇回顧發現,在每月接受一次注射長達一年後,與「按需求接受注射」的族群(平均:七次注射/年)相比,可以達到稍微更好的視力(定義為視力測量結果多於一或兩個字母,少於半行)。但是如果與「治療並延長治療頻率」的族群(一種改良的「按需治療」方案,年平均注射9次)相比,沒有顯著差異。接受每個月一次注射的病人,增加了藥物的頻率,也增加了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例如感染的風險。

本文獻回顧的研究內容為何?
新生血管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nAMD)好發在老年人族群中,並影響視力的中樞部分。在nAMD中,新生血管在視網膜的下方生長。

患有nAMD的人可以藉由眼內注射藥物獲得改善。這些「抗血管內皮生長素(anti-VEGF)」藥物會阻止新血管的生長。目前,臨床上對於藥物的注射頻率有不同作法。高頻率注射可能可以帶來更好的視力,但同時也增加傷害,例如眼內炎,一種會導致失明的眼睛感染。對於醫療體系而言,更頻繁的注射帶來更高的醫療費用。

本篇文獻回顧的主要結論為何?
Cochrane研究人員挑選了15項研究(共包含7732名參與者),比較了每個月注射和非每個月注射的兩個族群。15項研究中有6項接受藥廠製造商的贊助。

本篇回顧發現:

在接受「按需治療」的族群中,一年注射少於7次的病人,他們的視力可能與「按月注射」的族群相比還要稍差。而這中間的差異在於視力測試表上能閱讀的字母相差1至2個,且「按月注射」的族群有多10%達到視力測試表上進步多於15個字母的機會。目前沒有證據支持「按月注射」與「治療並延長頻率」(年平均9次注射)兩種治療的結果存在差異。

而「按月注射」的族群有較高眼內炎的機會。在一年的追蹤中,「按月注射」的族群每千人中有8個人罹患眼內炎,「按需求注射」的族群中則是大約每千人中有1人(0至4人),不過這樣的發生機率算是罕見的。

本篇文獻回顧的時效性如何?
本篇回顧文章的內容更新至2019年10月18日。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怡潔
服務單位:長庚大學
職稱:見習醫學生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