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對孕婦、新手媽媽和其他主要照顧者的介入措施,以預防幼兒齲齒

向孕婦、新手媽媽和主要照顧者提供基本的牙科護理和/或口腔健康資訊是否可以預防幼兒蛀牙?

重點訊息

• 向孕婦、媽媽和照顧者提供有關健康的兒童飲食和餵食方法資訊,例如母乳哺育、奶瓶餵養和添加固體食物,可以稍微降低幼兒蛀牙的風險。

• 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不同類型支持計劃的益處和壞處,特別是對於低收入環境中的兒童,這些計劃有可能預防早期蛀牙。

為什麼預防幼兒蛀牙很重要?

從出生到六歲,蛀牙(通常稱為兒童早期齲齒)很常見,對於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來說通常更嚴重。蛀牙會引起疼痛,會對兒童健康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而且治療費用昂貴。

是什麼導致幼兒蛀牙?

糖和牙菌斑(牙齒上的一層細菌)會導致蛀牙。然而,孕婦、媽媽和其他照顧者的態度、信念和習慣會影響他們的孩子是否可能蛀牙。

我們想要了解的是什麼?

我們想知道哪些針對孕婦、新手媽媽和其他兒童(1 歲以下)照顧者的計畫可以預防蛀牙並減少蛀牙、缺牙和所需補牙的數量。

計畫納入:

• 牙科護理;

• 口腔(嘴巴)健康和飲食教育/推廣;

• 政策或健康服務的改變,使牙科護理變得更加容易取得。

我們也想了解這些計畫單獨或組合使用時是否會產生有害影響。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檢索了截至 2023 年 1 月 3 日我們感興趣的計畫,與以下計畫進行比較的研究:

• 日常護理;

• 安慰劑(假裝和接受試驗的治療看起來相同的治療);或者

• 其他計畫。

我們比較和總結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規模等因素,進行證據可信度的評估。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發現在 12 個國家進行了 23 項研究,涉及 25,930 名照顧者(主要是孕婦或新手媽媽)及其孩子。計畫納入口腔健康和飲食教育/推廣(15 項研究)、牙科護理治療(6 項研究)以及兩者的組合(2 項研究)。計畫時間從兩週到三年不等。沒有研究檢視用以改善取得牙科護理的政策或健康服務變化。

13 項研究中的照顧者和兒童來自低收入社區;1 項研究中的照顧者和兒童主要來自高收入社區。大多數研究報告了他們的資助方式,其中 2 項研究由口腔衛生產業支持。然而,這不太可能影響這些研究的結果,儘管作者沒有說明這一點。

主要結果

與常規護理相比,在口腔健康和飲食教育/促進計畫中,1 歲以下兒童蛀牙的風險:

• 當照護者收到有關兒童飲食和嬰兒/兒童餵食方式的建議時,可能會略有減少蛀牙(3 項研究,782 名參與者)。

• 當照護者接受母乳哺育支持(2 項研究,1,148 名參與者)、有關兒童飲食的建議(1 項研究,148 名參與者)或有關兒童飲食、餵食和牙齒清潔的建議(5 項研究, 1,326 名參與者)時,似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我們也不知道媽媽在懷孕期間補充高劑量或低劑量的維生素 D 是否會降低蛀牙風險(1 項研究,496 名參與者)。

在牙科護理計畫中,比較使用牙膏與安慰劑(4 項研究,632 名參與者)或含有不同牙科凝膠的口香糖(2 項研究,361 名參與者)以減少母親口腔中的細菌,結果不一。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是否可以預防幼兒蛀牙。我們也不知道與常規護理(2 項研究,324 名參與者)相比,結合口腔健康教育和牙科護理治療的計畫是否會對蛀牙風險產生影響。

只有 4 項研究報告了照顧者或兒童是否受到任何有害影響。對於口腔健康和飲食教育計畫,有害影響沒有被報告。一些接受牙科治療的母親報告了一些輕微的有害影響,例如灼熱感和噁心。

研究證據有哪些限制?

我們有一定的信心,向照護者提供飲食建議和餵食方式可能會降低幼兒蛀牙的風險。然而,我們對這些研究其他多數的發現幾乎沒有信心。這是因為研究之間的研究計畫類型存在許多差異,很少有研究調查相同的計畫或計畫組合。

證據的更新進度為何?

此文獻回顧更新了先前的文獻並搜尋截至 2023 年 1 月 3 日的文獻。我們知道有 13 項正在進行的研究,我們計劃將這些研究納入下一次更新中。

翻譯紀錄

翻譯者:王淑慧審查員【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Gomersall JC, Slack-Smith L, Kilpatrick N, Muthu MS, Riggs E. Interventions with pregnant women, new mothers and other primary caregivers for preventing early childhood carie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4, Issue 5. Art. No.: CD012155. DOI: 10.1002/14651858.CD012155.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