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顱內出血後血栓形成的藥物

文獻回顧問題
因顱內出血(又稱為 “腦出血”)所引起的中風後,使用預防血栓(稱為 “抗血栓藥物”)的藥物,短期和長期的優點和風險為何?

背景
與沒有顱內出血的人相比,因顱內出血而中風的人,更容易在血管中形成血栓。中風初期後個案活動能力差,會產生腿部和骨盆的靜脈血栓。中風後個案會出現的潛在醫療狀況,短、長期間都可能導致肺、腦、心臟、腿部或其他器官的動脈產生血栓。這些血栓出現會導致個案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抗血栓藥物可以預防血栓。然而,抗血栓藥物也會產生出血問題,同樣地引發嚴重的疾病或死亡。顱內出血後,抗血栓藥物對個案是有幫助、還是有傷害,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獻回顧是針對已發表於 2017 年的 Cochrane 文獻回顧之更新。

研究特徵
2021 年 10 月,我們更新了對隨機對照試驗的廣泛搜尋,這些試驗是最公平的治療試驗。我們找到了九項試驗,共包括 1,491 名過去有過顱內出血的個案。其中四項試驗,檢視活動能力不佳的顱內出血個案,看他們短期使用注射型血液稀釋藥物(稱為 “抗凝劑” )的情況如何。三項試驗,研究長期使用口服抗凝劑治療心律不整(稱為 “心房顫動” )的顱內出血倖存者。其中一項試驗,研究了顱內出血後長期使用口服血液稀釋藥物(稱為 “抗血小板藥物” )的情況,另一項試驗則比較了使用兩種不同類型的抗血小板藥物。

主要结果
我們沒有發現短期注射抗凝劑、或長期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兩者的顯著優點或風險。儘管長期口服抗凝劑可降低伴有心房顫動的顱內出血倖存者發生任何大出血或凝血事件的風險,但研究結果並不準確,目前只有中等證據。在比較兩種長期抗血小板藥物(cilostazol 與 aspirin)對過去因凝血和顱內出血,同時發生中風或小中風的個案時,我們沒有發現顯著的優點或風險上差異。

結論
雖然抗血栓藥物對於顱內出血後在治療上似乎很有希望,但我們目前還不能根據所做的試驗確定結果。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試驗,來確定顱內出血後使用這些藥物的效果。正在進行的八項試驗,如果能招募大量受試者,將有助於解決上述之不確定性。

翻譯紀錄: 

翻譯者:邱琬育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管理所,博士候選人)【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