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排便造影術是否仍是阻塞型便秘女性診斷骨盆後部疾病的參考標準?

研究問題

阻塞型便秘症候群是在排便時出現阻塞感,造成排便不完全,或是需要用手指夾住會陰、陰道或插入直腸幫助糞便排出,這可能會造成病人尷尬和沮喪,進而對生活品質產生不良影響。許多不同的影像技術可對有這些症狀的女性進行相關檢查,目前最常使用的是排便造影術 (EP),這項檢測需要在直腸灌入大量顯影劑後,坐在便盆椅上,由放射師利用 X 光同步拍攝排便狀況,可能會令病人感到尷尬。

本文獻回顧的重要之處?

有許多其他影像方式可用來評估有這些症狀的女性,而且大多數都不那麼難為情,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些方式的效果如何,因此需要針對過去的研究報告中,曾經提到影像技術準確性 (包括檢測和排除特定疾病的能力) 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本文獻回顧如何進行?

我們檢索至 2019 年 12 月 18 日的文獻資料,選擇對於有阻塞型便秘女性採用核磁共振 (MRI) 或骨盆底超音波相較於排便造影術效果的研究。我們評估這些研究的品質,以及影響影像技術的可能原因。在沒有參考標準的情況下,我們公平的評估所有可用的影像技術並進行統計分析,以計算其準確性。

研究結果為何?

我們在統合分析中納入 2,483 名女性共 39 項研究,發現排便造影術對阻塞型便秘具有最正確的檢測能力,其他診斷方試均無法符合替代標準。而核磁共振及經會陰超音波掃描 (TPUS) 符合分類測試的標準,比排便造影術能更正確地辨別健康病人,也就是陽性反應通常出現在阻塞型便秘患者,因此健康女性可避免進一步的測試。其他超音波技術的證據品質太低,無法得出結論。

研究結論為何?

出現阻塞型便秘症狀的女性,排便造影術仍是最佳的檢測方式。核磁共振及經會陰超音波掃描可進行初步篩檢評估,進而減少必須接受排便造影術的人數。

翻譯紀錄

翻譯者:石家欣 (聯新國際醫院桃新分院,營養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 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van Gruting IM A, Stankiewicz A, Thakar R, Santoro GA, IntHout J, Sultan AH. Imaging modalities for the detection of posterior pelvic floor disorders in women with obstructed defaecation syndrom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 Issue 9. Art. No.: CD011482. DOI: 10.1002/14651858.CD011482.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