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獻摘要介紹了我們從研究中得知有關生活方式調整對急性痛風病人治療效果的影響。本文獻納入了一項研究,該研究探討了在常用於治療急性痛風的藥物(潑尼松龍和秋水仙鹼)基礎上,額外使用局部冰敷療法的益處和安全性。在一週期間,除了服用潑尼松龍和秋水仙鹼外,病人每天四次,每次半小時,在受急性痛風影響的關節處進行冰敷,以緩解疼痛和發熱,並減少紅腫的跡象。
這份文獻回顧顯示,在急性痛風病人中:
由於證據品質極低,與單獨使用潑尼松龍和秋水仙鹼相比,我們無法確認在標準治療上添加局部冰敷是否真的能有效減輕疼痛。
研究未報告關於關節功能、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病人整體評估及副作用和併發症的數據。
我們通常缺乏有關於副作用和併發症的精確資訊,而局部冰敷很有可能是一種安全的介入措施。
痛風是什麼,以及何謂在生活方式上做出介入?
痛風是骨關節炎(關節炎)的常見原因,是由在關節內部或關節周圍形成的尿酸鹽晶體引起的。發炎會導致受影響關節疼痛、紅腫、發熱,並使該區域難以觸摸或移動。人們患痛風的部分原因包括:基因構成、超重、服用某些藥物(如環孢素)、腎功能受損以及不良生活習慣,如過量飲酒和含糖飲料。
藥物是治療急性痛風的主要手段。鑑於某些生活方式的風險因素與痛風發展之間的公認關聯,通常建議慢性痛風病人改變生活方式,如多喝水、咖啡、牛奶和櫻桃汁,並減少酒精、含糖飲料、肉類和海鮮的攝取,以預防痛風復發。
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對急性痛風病人使用局部冰敷的最佳評估:
關節疼痛(分數越低代表疼痛程度越低)
在藥物基礎治療(口服潑尼松龍和秋水仙鹼)上使用局部冰敷(每次半小時,每天四次,持續一周)的病人,在評分為 1-10 的疼痛量表中,疼痛評分比僅使用藥物治療的病人降低了 3.33 分(33% 的絕對改善)。
-- 使用局部冰敷療法並配合藥物治療(潑尼松龍和秋水仙鹼)的人將他們的疼痛評分為 2.25 分(疼痛量表為 1-10 分)。
-- 單獨使用藥物治療的病人其疼痛評分為 5.58 分(疼痛量表為 1-10分)。
-- 每三個接受局部冰敷治療的病人中,有一個可以緩解疼痛。
不良事件
研究中未報告在藥物治療上使用局部冰敷的副作用或併發症。
翻譯者:王逸桐 Alexis Wong (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 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