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教師經常在工作中遇到壓力,這可能導致身心健康問題,增加因病缺勤、教師辭職,以及兒童表現和健康狀況下降。針對教師的個人壓力管理和輔導計畫只專注於壓力的症狀,而針對學校組織的介入措施則專注於壓力的原因。我們查詢了截至 2015 年 1 月的研究,以評估工作變化的證據,藉此改善教師的福祉並減輕工作相關的壓力。
研究特徵
我們發現了四項研究,總共包含 2,199 名教師。他們評估了三個種類的工作變化。其中一項介入措施包含教師任務的變化,像是重新設計工作、建立有彈性的課表,以及重新規畫教學環境。另一項介入措施包含可支援全校範圍的網路和個人教師培訓,以此實施兒童發展計畫。第三項介入措施包含了幾個部分:績效獎金、晉升機會和導師制。
研究結果
教師職責的變化
在一項涉及八所學校 961 名教師的研究中,教師職責的變化結合壓力管理訓練,與無介入組相比,經過一年的追蹤後,工作壓力水平有所輕微減少。工作能力也有小幅提高,意味著工作者有能力完成他的工作。然而,作者並沒有報告他們如何改變教師的職責,這限制了結果在其他地方的適用性。
改變組織的功能
這裡有兩個關於全校輔導支持結合教師培訓的研究。在一項涉及 43 所學校和 59 名參與教師的研究中,與無介入組相比,經過兩年的追蹤後,對焦慮或憂鬱症狀沒有顯著影響。在另一項涉及 18 所學校和 77 名參與教師的研究中,與無介入組相比,經過六個月的追蹤後,對倦怠或情緒能力沒有顯著影響。倦怠是一種長期承受嚴重壓力的狀態。情緒能力是指了解他人的情緒,以及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兩項研究的參與人數都很少。
多元組合計劃
在一項涉及 34 所學校和 1,102 名教師的研究中,介入措施包括績效獎金、職位晉升機會和導師指導。經過三年的追蹤,與 300 所類似學校相比,接受介入的學校中教師辭職率適度下降。然而,作者僅報告了八所學校的結果。
證據的品質
所有介入措施的證據品質均較低,因為作者未報告所有結果,且在追蹤過程中流失了大量參與者。所有納入的研究都採用了針對個別教師的介入措施,並結合學校層面的變革。因此,針對學校的新研究和更高品質的研究可能會改變本文獻的結論。
結論
改變學校中教師工作的組織方式可能有助於提升教師的福祉,並減少教師辭職率。我們需要更完善的研究來發展和測試學校工作變化。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根據隨機分配來決定學校的工作是否發生變化。這些研究還應該包含數百名參與者。
翻譯者:蕭芝螢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