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方式

背景

在西方國家,約有10%至15%的成人患有膽結石,每年約有1%至4%的患者出現症狀。對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而言,摘除膽囊 (膽囊切除術) 是唯一可以選擇的治療方法。僅僅美國一個國家,每年就要進行50萬次以上的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 (透過鑰匙孔切口 [keyhole incision,也稱為開口 (port)] 切除膽囊),為目前較常用來切除膽囊的手術式。疼痛是使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延遲出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施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後,將局部麻醉劑 (可使部分身體失去感覺的藥物,類似牙醫師用來為患者止痛的藥物) 注入患者肚子 (腹部),可能可以有效減輕疼痛。不過尚不清楚最適當的局部麻醉劑給藥方式。相關爭議包括使用的藥物、用藥的時機、應使用液態劑型或噴霧劑型,以及施用藥物的部位。我們藉由回顧醫學文獻,並依據評估療效的隨機臨床試驗所得資料,試圖解答這些問題。若能妥善執行,此類試驗能提供關於最佳治療的最精確資訊。我們收錄比較性非隨機試驗,評估治療導致的傷害。由2位作者負責搜尋文獻並取得試驗資訊,藉此盡量降低誤差。

試驗特色

本次文獻回顧納入12篇隨機臨床試驗,包含798名接受預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這些試驗比較各種治療法,以解決上述各種爭議。研究者以類似於拋銅板的方式,決定患者的局部麻醉劑施用方式,因此進行比較的治療組,所納入的患者,特性幾乎相同。

重要結果

上述試驗提及的比較中,並無任一治療組的患者發生死亡或嚴重併發症。並無試驗提及生活品質、恢復正常活動的時間,或恢復工作的時間。在所有提及住院時間的試驗中,不同給藥方式的住院時間,差異並不明確。雖然依據不同統計方法的分析結果,視覺類比量表 (在1至10 cm的量尺上評量疼痛程度的量表) 的疼痛分數有些許差異,但所得結果既不一致也不夠周延。現有的證據不足,無法據此判斷某一種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法,對接受選擇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之低麻醉風險患者的療效,是否優於其他的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法。

證據品質

大部分試驗具有高偏差風險,亦即可能因試驗的執行方式而得到錯誤的結論、高估某種給藥方式的效益或低估其傷害。整體證據品質極低。

未來的研究

必須進行進一步研究。此類試驗應包含諸如生活品質、恢復正常活動的時間,和恢復工作的時間等結果,這些結果對接受手術的患者和提供治療經費的人非常重要。

背景

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可減輕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疼痛。不過尚不清楚施用局部麻醉劑的最佳方式。

目的

判斷對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而言,腹腔內注射最適用的局部麻醉劑、最適當的用藥時機,以及最適當的局部麻醉劑給藥方式。

搜尋策略

我們搜尋截至2013年3月為止的考科藍對照試驗中央註冊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ENTRAL)、MEDLINE、EMBASE、科學引用文獻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臨床試驗註冊平台入口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 portal, WHO ICTRP),尋找評估療效的隨機臨床試驗,以及評估治療引致傷害的比較性非隨機試驗。

選擇標準

本次文獻回顧僅考慮納入隨機臨床試驗,於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比較各種腹腔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方法 (不論語言、盲性或發表狀態)。

資料收集與分析

由2位文獻回顧作者獨立收集資料,使用Review Manager 5 分析,以固定效果 (fixed-effect) 和隨機效果 (random-effect) 模式進行資料分析、計算各項結果的風險比 (RR) 或平均差 (MD),並報告所有結果資料的95%信賴區間 (CI)。

主要結果

本次文獻回顧納入12篇試驗,共計收錄798名接受選擇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研究者將患者隨機分配,接受各種方式的腹腔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所有試驗皆具高偏差風險。大部分試驗僅收錄低麻醉風險的患者。符合納入條件的試驗必須進行下列比較:比較2種局部麻醉劑 (3篇試驗)、比較給藥時機 (6篇試驗)、比較麻醉劑的給藥方式 (2篇試驗)、比較麻醉劑的注射部位 (1篇試驗),有3篇試驗提及死亡率和發病率。在下列比較的各治療組中,並未發現死亡或嚴重不良事件:bupivacaine (0/100 [0%]) 和lignocaine (0/106 [0%]) (1篇試驗;206名受試者);在腹腔積氣 (pneumoperitoneum) 後 (0/55 [0%]) 和手術結束時 (0/55 [0%]) (2篇試驗;110名受試者);在腹腔積氣後 (0/15 [0%]) 和手術結束後 (0/15 [0%]) (1篇試驗;30名受試者);在手術結束時 (0/15 [0%]) 和手術結束後 (0/15 [0%]) (1篇試驗,30名受試者)。並無試驗提及生活品質、恢復正常活動的時間,或恢復工作的時間。所有包含手術當天出院的患者比例,以及住院時間的差異等比較的試驗,並未得到明確的結果 (證據品質極低)。依據固定效果和隨機效果後設分析或敏感度分析的結果,視覺類比量表 (1至10 cm) 的疼痛分數雖然有些許差異,但試驗結果既不一致也不夠周延。

作者結論

現有的證據不足,無法據此判斷某一種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法,對接受選擇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之低麻醉風險患者的療效,是否優於其他的腹膜內局部麻醉劑注射法。未來仍必須進行系統性和隨機誤差偏低的隨機臨床試驗。此類試驗的評估,應納入重要的臨床結果,例如生活品質和恢復工作的時間。

翻譯紀錄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
本翻譯計畫由衛生福利部補助經費,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引用文獻
Gurusamy KS, Nagendran M, Toon CD, Guerrini GP, Zinnuroglu M, Davidson BR. Methods of intraperitoneal local anaesthetic instillation for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4, Issue 3. Art. No.: CD009060. DOI: 10.1002/14651858.CD009060.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