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手術與非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好處與風險是什麼?

關鍵訊息

• 對於跟骨骨折的個案,手術相較於非手術治療可能可以改善受傷後兩年內足部和踝關節的使用方式。

• 手術還可以減少受傷後兩年內經歷疼痛的人數,並且可以稍微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

• 我們對於研究結果缺乏信心,因為證據來自於少數小型研究,這些研究並不總是進行得很好。

• 因此未來需要進行更多良好研究來增強我們對於證據的信心。未來的研究應該使用專門針對跟骨骨折設計的工具來測量結果。他們還可以測試本次回顧並未納入的較新的手術方法。這些較新的方法有時被稱為〝微創〞,這些方法限制了外科醫生需要進行的切割或切口數量。相較於本次回顧的其他類型手術,可能會減少術後併發症,並為患者帶來更好的長期成效。

跟骨骨折

跟骨是一塊腳跟的骨頭,有助於在正常行走時支撐腳。跟骨骨折通常發生在從高處跌落或車禍等高衝擊事件後,並且在年輕人中更常見。這是一種痛苦的傷害,人們可能在受傷後幾週內無法承重(將所有體重放在受傷的腿上)。這可能會限制身體活動,並可能導致人們延遲恢復正常活動(例如工作)。

跟骨骨折的治療方法包含:

• 手術時使用金屬板、螺絲或金屬絲將骨折塊固定在一起,同時癒合。

• 非手術治療,要求患者休息,保持腿部抬高,有時使用冰塊來控制受傷引起的腫脹。人們也可能戴著石膏、可拆卸的石膏或夾板,或是貼身繃帶。

對於這兩種治療,人們可能會被要求至少六週內不要承重。

我們要探討的是什麼?

我們想知道對於跟骨骨折手術或非手術治療何者較有效。

我們想知道這些治療是否改善了功能(例如患者使用腳踝和足部的能力)、疼痛、生活品質以及恢復正常活動(例如工作)的能力。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受傷後兩年左右對人們生活的長期影響。我們也對受傷三個月內的功能感興趣。

我們也想了解治療是否會影響併發症的數量以及手術治療的副作用是什麼。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針對 14 歲以上族群進行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對照的研究。我們比較與總結了研究結果,並根據研究方法和群族大小等因素,對證據的可信度進行評比。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找到了 12 項研究,共納入 1,097 名跟骨骨折的個案。研究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 28 至 52 歲,其中 86% 的參與者是男性,這對於跟骨骨折來說是相當典型的。

我們發現,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手術可能在前兩年內改善功能,儘管我們不確定這種改善是否足以對人們產生重要影響。沒有研究報告受傷前三個月的功能。

手術可能可以減少疼痛患者的數量,並可能在受傷後兩年內對人們的生活品質產生微小但有意義的改善。治療之中能夠恢復正常活動的人數可能幾乎沒有差異。

在一項小型研究中,一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需要截肢(切除膝蓋以下的腿部),而接受非手術治療的組別則沒有截肢;沒有其他研究報告這項結果。不同治療方案之間需要進一步手術以融合跟骨周圍關節的人數可能沒有差異。

對於接受手術治療的人來說,14% 的人有傷口感染,可以用抗生素治療。

證據的限制為何?

我們對於這些證據缺乏信心,因為研究中的人知道他們接受了何種治療,這可能會造成偏差。此外,在某些研究,人們並沒有被隨機分配到不同的治療組,這意味著組間的任何差異,可能是由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治療造成的。此外,大多數研究只涉及少數人。

證據更新日期為何?

此為先前發表文獻回顧之更新版本,證據更新至 2022 年 11 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葉千瑜 (臺大醫院復健部物理治療技術科,物理治療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o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