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介入用於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切除術的替代方案

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更新此篇文獻來了解鞏膜扣壓術(SB)或氣體網膜固定術(PR)這兩種手術方法,哪一種更適合治療某些類型的裂孔性視網膜剝離(RRD)。

研究背景

視網膜剝離是視網膜(眼睛後面的光敏感組織)與其附著在眼睛內後方表面的底層分離。RRD 是因視網膜破裂或撕裂所造成的分離,通常是因為玻璃體(填充眼球中心的物質)的拉扯(牽引)。

3 種手術介入方法可用來修復 RRD 中的視網膜破裂:PR、SB 和玻璃體切除術。在 PR 中,一顆氣泡被注入眼球中央的玻璃體腔,為視網膜裂隙提供機械密封(填塞),直到裂隙可以用熱(雷射)或冷(低溫冷凍治療)密封為止。在 SB 中,透過縫合材料到眼球外部(鞏膜)上,以使其向内凹入(扣壓),進而對視網膜裂隙施加局部壓力。在玻璃體切除術中,去除玻璃體以減輕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引,且可使用氣體或矽油促使其癒合。

研究特徵

我們搜尋到 3 項隨機對照試驗(將受試者隨機分派到兩組或以上的治療組之一),招募 274 位受試者 ( 276 隻眼),來自愛爾蘭、美國和義大利。所有試驗皆評估了 PR 或 SB 是否為 RRD 更好的治療。在美國的研究(1989年)共有 196 名受試者,進行 6 個月至 2 年的追蹤。在愛爾蘭的研究(1996年)共有 20 名受試者,進行 5 至 27 個月的追蹤。在義大利的研究(2021年)共有 58 名受試者,進行 12 個月的追蹤。此項證據更新至 2021 年 3 月 10 日。

研究資金來源

這些研究由作者的機構資助,或是資金來源未知。

主要研究結果

這 3 項研究的結果顯示,以再附著率和降低脫離復發的風險而言,SB 可能表現得較 PR 更好或一樣好。在這 2 種手術中,很少眼部不良反應事件 (眼睛相關的副作用) 發生,且手術後發生一些不良事件的差異非常不確定。與 PR 組相比,SB 組有更多的眼睛發生白内障和屈光度向近視的轉變(轉變為近視,這可能是進展為白內障的訊息)。

證據品質

此項證據的品質大多偏低,因為對於研究如何進行的報告不佳。每項研究報告的視力(視力的清晰度或敏銳度)都不同。這些研究都没有分析重要的結果,例如:生活品質或與這些治療本身相關的費用。

翻譯紀錄: 

翻譯者:洪峻澤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臨床藥學組六年級)【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