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傷性填補(僅使用手用器械)與傳統填補治療齲齒之比較

文獻問題

本文獻回顧目的為評估用於治療兒童與成人(乳齒及恆齒)齲齒之微創治療(無傷性填補治療, ART)的效果。

研究背景

齲齒 (蛀牙) 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全球性疾病。傳統治療方法 (鑽孔及填補) 為在填補前使用電鑽清除牙齒腐爛區域。治療過程中常注射局部麻醉藥 (止痛藥) 以防止疼痛。傳統治療方法需要訓練有素的牙科保健人員、耗費電力、適當的工具且費用較高。傳統治療方法之所需因素可能會被受限,特別是位於提供服務不發達的地區。

無傷性填補治療(ART) 是另一種治療齲齒的方法, 其包括僅使用手用器械去除腐爛組織、不使用麻醉藥 (注射止痛藥) 及電器設備。

研究特點

本文獻回顧搜尋截至2017年2月22日止的證據。我們發現15個相關研究,共3760名試驗者,平均年齡25歲 (年齡範圍為3歲至 101歲) , 其中48% 為男性。試驗追蹤期介於6到36個月。在15個研究中,其中2個研究有獲得牙齒填充材料公司的財政支援。此外, 我們尚發現四個正在進行的研究。

主要結果

有低質量證據表明, 使用高黏度玻璃離子體進行無傷性填補治療方法治療的乳齒可能比那些接受傳統治療的人更容易導致恢復失敗。在治療乳齒方面,無傷性填補治療可能較傳統填補治療更可減輕疼痛 。評估以無傷性填補或傳統填補治療方式搭配其他修補牙材或治療於恆齒之差異的證據品質非常低,因此我們尚無法得出任何結論。這些研究均未報導任何負面影響或成本。

證據品質

現有的證據品質為低至非常低。進一步高品質的研究可能會改變我們目前的研究結果。目前正進行的四個研究可能會在未來提供更多的資訊。

翻譯紀錄: 

翻譯者:張簡唯均
服務單位:神奈川齒科大學職稱:學生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