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使用於有或無人工心肺機的成年人心臟手術

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由隨機對照試驗中去確定硬膜外麻醉對於成年人心臟手術術後死亡人數,以及術後產生心臟、肺部或神經方面併發症風險所造成的影響。

此文獻回顧首次發表於2013年,並於2019年進行更新。

背景

硬膜外麻醉是透過放置於硬膜外腔(即包圍脊髓之薄膜外的間隙)中的導管給予局部麻醉劑、鴉片類藥物或兩種藥物之混合物。硬膜外麻醉可以降低手術後併發症的風險,例如肺部感染包括肺炎、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心臟病發作,以及心房顫動所引起的心律不整。需要注意的是進行心臟手術前,必須稀釋病人血液以減少血液凝結的發生,但這可能增加脊髓周圍出血的機會。血液凝集會對脊髓產生壓力,而造成永久性神經受損與失能。

研究特徵

我們納入了隨機對照試驗,該試驗涉及成年人在全身麻醉下接受有或無體外循環之各種心臟手術,而研究人員將硬膜外麻醉手術前後的情形與其他形式的麻醉情形進行了比較。心臟手術包括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瓣膜手術,以及因先天性心臟病而動的手術。受試者的平均年齡介於43歲至75歲之間,術後一年判斷結果。

我們納入69項研究,共有4860名受試者參與。這些研究中有5項研究由政府資源資助、8項由慈善機構、23項由機構資源,而有2項研究由產業部分資助,總共有31項試驗未提到資金來源。目前證據更新至2018年11月。

主要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比較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例如直接將止痛藥注入靜脈)時,無法發現兩者間在術後30天內死亡人數上有何差異(38項研究,共3418名受試者)。但可看出兩者間在心臟病發作的人數上有差異(26項研究,共2713名受試者)。這些發現得到低等品質證據的支持。我們發現硬膜外麻醉發生呼吸抑制的風險略有下降(21項研究,共1736名受試者),但在發生肺炎的風險上卻沒有降低(10項研究,共1107名受試者)(低或中等品質證據)。若為需要裝設體外循環的心臟手術,降低呼吸抑制的風險之情形更為明顯。在康復早期,即術後零至兩周,硬膜外麻醉可降低發生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風險(18項研究,共2431名受試者;中等品質證據)。兩者間在發生腦血管意外的數量上沒有明顯差異(18項研究,共2232名受試者),並且沒有持續性神經併發症或硬膜外血腫發生的報告(53項研究,共3982名受試者;極低或低等品質證據)。較早的研究中發現,硬膜外麻醉可能縮短氣管插管的持續時間,但自那時起臨床實作便發生了變化(40項試驗,共3353名受試者;中等品質證據)。

我們發現僅有六項研究將硬膜外麻醉與局部麻醉藥應用於體表的狀況進行比較。這些局部麻醉藥可用於對肺部周圍間隙(胸膜內麻醉)與在手術傷口上(傷口浸潤)產生直接的周邊神經阻滯。這些研究提供了低等或極低等品質證據,且並未對此文獻回顧提供結果。研究作者的報告中沒有心臟病發作與硬膜外血腫的發生。

證據品質

我們將證據品質評定為中等、低等及極低程度。我們在此文獻回顧中納入的受試者太少,因此無法排除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之間病人死亡人數的差異,也看不出硬膜外血腫的增加。

翻譯紀錄: 

翻譯者:廖櫻華
職稱:自由譯者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