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會心理介入在預防創傷性身體損傷後失能的應用

亦提供以下語言

因道路交通事故、跌倒及火災等原因造成的創傷性身體損傷,可能導致受影響者出現高度的後續失能情況。這些失能可能包括因初步損傷及後續併發症引起的身體殘疾、因創傷事件及其引發的身體與社會問題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焦慮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以及社交問題(如失去社交生活及失業)。因此,評估旨在預防這些不良次要結果的介入措施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心理介入,包括心理治療(如人際輔導和認知行為療法 CBT)以及社會介入(如交朋友、社會支持和自助建議),如果在受傷後不久進行,可能有助於預防這些問題的產生。

該文獻識別出了 5 項隨機對照試驗,涉及 756 名參與者,這些試驗評估了社會心理介入措施在預防創傷性傷害後失能方面的效果。並未找到有力的證據支持這些介入措施的療效。尤其是自助手冊和人際治療對於預防失能有任何效果。有一些證據顯示,涉及更複雜的協作護理介入措施可以在短期內減輕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但不能在中期減少。3 項試驗的證據顯示,社會心理介入對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總而言之,我們的研究結果不能被視為支持提供社會心理介入來預防由身體傷害引起的失能相關問題。這些結果表明,未來的介入措施應該著重於篩檢那些有可能出現不良結果的病人,並且僅對那些發展出後續問題的病人進行治療。然而,由於試驗的規模較小且性質各異,導致其結果無法匯總,因此這些結論的力度有限。

翻譯紀錄

翻譯者:李家昕(文藻外語大學,英文科)【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引用文獻
De Silva M, MacLachlan M, Devane D, Desmond D, Gallagher P, Schnyder U, Brennan M, Patel V.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following traumatic physical injury.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2, Issue 4. Art. No.: CD006422. DOI: 10.1002/14651858.CD006422.pu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