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機械性輔助通氣之新生兒的最佳姿勢

本文獻回顧探討之問題:對於需要機械性輔助通氣的新生兒而言,改變嬰兒的姿勢 (體位) 是否可以改善呼吸或其他包括生存率的臨床結果?

研究背景:進入加護病房的新生兒通常需要呼吸的支持(機械通氣),這種支持通常由放置在新生兒鼻子或嘴巴(有時到達氣管)內的裝置提供,並且透過該裝置輸送不同壓力和不同濃度的氧氣。

目前常見的做法是在通氣期間將新生兒處於仰臥(面朝上)姿勢。但是,不確定其他姿勢,例如:“面朝下”(俯臥姿勢)是否更有利於呼吸或其他包括生存率的臨床結果。本文獻回顧是目前在該議題上最新的綜合論述。

文獻檢索期間:本文獻是截至 2016 年 8 月的最新證據。

研究特點:我們納入了 19 項試驗,共包含 516 名參與者,比較包括仰臥或俯臥和不同的側位(右側、左側、交替或四分之一俯臥位),在這些研究中最常使用的結果是氧合的變化。

主要結果:我們沒有發現明確的證據表明這些需要機械輔助通氣的新生兒以特定姿勢能有效地產生相關和持續性的改善。然而,將接受機械輔助通氣的嬰兒短時間置於面朝下(俯臥)姿勢時會略微提高血液中的氧氣水平(中等品質的證據等級),並且這些嬰兒較少發生氧合不良事件(低品質的證據等級) 。

研究人員表示,所比較的任何姿勢都沒有不良反應,而由於研究持續時間不夠長,以至於可能造成調查人員無法檢測到所有可能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參與研究的大多數嬰兒都有被安排變換不同的姿勢,因此不能將中期或長期的不利影響歸因於特定姿勢。

證據品質:本文獻回顧的可信度取決於納入研究的特徵,包含偏差風險(研究設計限制)、一致性(研究間的異質性)、精確性(小的信賴區間)和直接性(相同效果),並要求所有納入的研究均獨立發表他們的結果。

這些結果的證據品質使我們對本回顧的結論評價在「非常低到中等」的證據品質。

翻譯紀錄: 

翻譯者:陳道岸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呼吸治療室,呼吸治療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 及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b117100045@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