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回顧問題
本文獻旨在探討哪種類型的抗凝血藥物最適合用於預防近期因腦部動脈阻塞而中風病人的血栓形成。
研究背景
中風是一種常見且導致殘障的疾病。最常見類型的中風是由於腦部動脈突然阻塞所引起,這種阻塞通常是由血栓造成的。這種類型稱為缺血性中風。抗凝血劑廣泛應用於中風病人。由於中風是一種緊急醫療,而在緊急情況下使用的藥物需迅速進入血液循環,因此這些藥物通常以注射方式給予。在中風治療中已經測試過的可注射抗凝血劑包括傳統未分類肝素(UFH)、低分子量肝素(LMWH)和類肝素製劑。這些藥物可能有助於清除阻塞的動脈,防止再度阻塞,並預防缺血性中風後腿部靜脈(深部靜脈栓塞,DVT)中血栓的形成,因此可能有助於預防致命或致殘的中風併發症,並提高良好復原的機會。然而,它們也可能引發有害的出血併發症,這些併發症可能抵消任何療效。
文獻檢索日期
搜索更新至 2017 年 2 月。
研究特點
我們查找了針對近期中風發作中風的病人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這些試驗比較了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類肝素製劑與傳統未分類肝素(UFH)的效果。
主要結果
我們找到九項涉及 3,137 名參與者的試驗;總體而言,這些試驗存在中等偏差風險(這意味著,與低偏差風險的情況相比,結果的可信度可能較低)。這次更新的文獻中未包含任何新的試驗。這些研究中沒有任何一項提供有關中風後殘疾或復原的可靠資訊。與傳統未分類肝素(UFH)相比,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類肝素製劑對治療期間所有原因引起的死亡沒有顯示出顯著效果(證據品質較低)。儘管低分子量肝素(LMWH)或類肝素製劑與傳統未分類肝素(UFH)相比,腿部靜脈(深部靜脈栓塞,DVT)的血栓數量顯著較少,但由於重大事件的數量太少,例如血栓堵塞肺部動脈(肺栓塞)和腦內出血,無法確定這些危害是否超過了其帶來的益處。對於需要立即使用抗凝血劑治療的缺血性中風病人,所納入的臨床試驗的證據未能提供關於每種類型肝素的風險與益處平衡的可靠證據。需要進一步的大規模研究來解決這些不確定性。
研究證據品質
總體而言,所納入的研究存在中等偏差風險。根據 GRADE 標準,我們發現整體證據品質較低。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