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有強迫症的自閉症患者之行為和認知行為療法

此文獻回顧的目的

這篇回顧文獻旨在探討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是否對有強迫症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之自閉症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病人有幫助。

研究背景

自閉症的患者通常有一些共通點,他們對社交互動、溝通的理解往往和一般人不同;也由於自閉症患者思考的靈活度較低,使得他們更難以接受常規的心理治療。自閉症患者的看法,有助於臨床醫師判定哪些自閉症相關的研究是重要的。

強迫症患者的某些症狀,會某種程度地影響他們是否能好好生活。有些強迫症患者會有堅持的念頭,即使他們不想、也知道這些念頭是不合理的。這些念頭常常是擔心自己或別人,因為某些不完美或不正確的事而受到危害。雖然明知不需要,但強迫症患者有時仍會覺得必須重複某些思考或行動才能「讓事情完好」(make things right),像是重複洗手等。

研究指出,自閉症病人更容易患有強迫症。可能存在某些基因,使這些自閉症病人容易同時罹患強迫症;也可能是自閉症的某些思維模式,使他們更容易患上強迫症。

認知行為治療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用來治療強迫症已久,通常的進行方式為與治療師會面,但也可以透過線上等其他方式進行。治療時會與病人談及重複出現的念頭,並幫助病人管理、減少它們的出現,同時也嘗試降低發生強迫行為的頻率。由於自閉症患者的思考、溝通方式和一般人不同,臨床醫師們想知道,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有自閉症的強迫症病人,是否和對治療沒有自閉症的強迫症病人一樣有用。有些研究者已經設計出改變自閉症病人之認知行為療法的方法,幫助他們得到最佳治療效益,稱為「改編版認知行為療法 (Adapted CBT)」。有研究指出,改編版認知行為療法對於患有焦慮症的自閉症病人有用,卻很少研究探討改編版認知行為療法對於自閉症病人的強迫症療效如何。

搜尋

我們搜尋以認知行為療法治療自閉症病人之強迫症的隨機對照試驗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隨機對照試驗,是一種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認知行為療法組、及其他療法組的試驗。因此試驗者無法決定、也不知道受試者們被分到哪一組,而其他療法組則稱為控制組。在這些試驗研究中,控制組雖然可能和治療師會談,但會談內容不包含認知行為療法,或者他們可能會被列入等待名單。如果和治療師面談或等待時間過去,都和認知行為療法一樣有幫助,這樣治療組和控制組的治療結果就比較不會顯示差異。相反地,如果認知行為療法更有效,那我們就期待看到認知行為治療的效果比控制組更好。因此,在每個試驗結束時比較治療組和控制組的治療效果,就可以得知認知行為治療對於有強迫症之自閉症患者多有效。本次文獻回顧截至 2020 年 8 月。

結論

我們發現,只有一篇以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有強迫症之自閉症病人的隨機對照試驗,符合我們所訂的搜尋標準。該試驗的對照組接受了一種稱為「焦慮管理 (anxiety management)」的治療,這種治療可以幫助受試者管理焦慮,但無法如認知行為療法一般,幫助病人應付重複的思考和行為。這篇研究旨在探討焦慮管理或認知行為治療,是否都對自閉症病人之強迫症更有效,但並沒有發現這兩種療法的結果有所差異。

翻譯紀錄: 

翻譯者:羅姿雅【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 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