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抗生素(藉由皮膚吸收)用於預防術後傷口(已縫線或其他形式癒合之傷口)感染

背景

微生物的孳生,例如細菌,可能引起術後病人的傷口感染;而術後傷口感染會導致醫療照護費用支出增加、延遲傷口癒合及疼痛。抗生素為可殺死或是預防細菌滋長的藥物,其使用途徑包含口服、靜脈注射或是直接由皮膚擦拭吸收。外用抗生素被視為可預防手術部位感染,故常應用於術後傷口照護上。經由皮膚擦拭吸收藥物的方式被認為比口服或是直接靜脈注射來的有益處,因為經由皮膚吸收僅作用於身體局部部位,故導致全身性的藥物不良反應例如噁心和腹瀉機率較少。此外,外用抗生素也被認為可降低細菌抗藥性(細菌對於藥物的抵抗性)。然而外用抗生素亦會發生不良反應,其中最常見的為皮膚過敏反應(接觸性皮膚炎),其會引起擦拭部位之皮膚出現皮膚發紅、發癢以及疼痛情形。

文獻回顧問題

我們回顧了將外用抗生素直接用於術後傷口預防感染之成效的相關證據。主要針對傷口類型為術後傷口邊緣組織已結合(常見於一般癒合性傷口),因此癒合過程較簡單。傷口邊緣能使用縫線、傷口吻合器、夾子或是組織黏膠結合。

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於2016年5月搜尋許多關於外用抗生素用於預防一般癒合性傷口感染相關文獻。我們設法確認14個比較使用外用抗生素與無介入治療或殺菌劑(如其他用於皮膚的醫療處置來預防細菌性感染)以及使用不同類型外用抗生素比較的研究。其中8個試驗納入一般外科手術;6個納入皮膚科手術(手術範圍僅限於皮膚)。多數研究群體較小並證據品質或偏差風險低。經由全數審視後,作者總結抗生素無論是否與殺菌劑或無介入措施比較,於術後傷口使用外用抗生素可減少感染的風險。由於手術後發生感染機率相對性少見,若與使用殺菌劑相比,使用外用抗生素其感染率實際可下降平均4.3%,若與無措施相比,感染率則下降2%。平均需每24名患者以外用抗生素取代抗菌劑的使用,和每50名患者使用外用抗生素與無介入措施比較,以預防一例傷口感染。有4個研究報告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發生,但無足夠證據證明是否使用外用抗生素後,其過敏性接觸性皮炎發生機率與使用殺菌劑或無介入措施相比下更高,並且在決定使用它們之前也應該考慮這一點。

此一般口語結論更新系至2016年5月。

翻譯紀錄: 

翻譯者:謝舒涵
服務單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職稱:護理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