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預防兒童急性中耳感染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研究問題

我們回顧了有關接種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鏈球菌,是一種細菌)疫苗預防兒童急性中耳感染之效果的證據。

背景

在全國實行接種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s)對抗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以前,肺炎鏈球菌是兒童急性中耳感染最常見的原因。因此,接種PCVs可能降低兒童急性中耳感染。然而,持續監測PCVs對急性中耳感染的效果是必要的,因為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導致急性中耳感染的細菌轉向未包含在疫苗裡的其他肺炎鏈球菌亞型及其他細菌。

硏究特點

證據更新至2019年3月29日。我們納入11項PCVs與疫苗對照組的試驗(3項試驗使用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 (C 型) ,另8項試驗使用A型或B型肝炎疫苗),共有60,733名兒童參與。試驗中使用的PCVs含有7至11種不同亞型的肺炎鏈球菌。沒有試驗使用含有13種不同亞型的新型PCV。大多數試驗由製藥公司資助。總體而言,偏差風險是低的。有7項試驗(59,415名兒童)中的兒童是在嬰兒早期就接種PCV。有4項試驗納入1318名1歲(含)以上健康或曾有呼吸系統疾病或反覆急性中耳感染的兒童。

主要結果

在嬰兒早期接種包含七種不同類型肺炎鏈球菌亞型的經許可疫苗(CRM197-PCV7),高風險的嬰兒患急性中耳感染的風險增加5%,而低風險的嬰兒則降低6%。當接種的是含有10種肺炎鏈球菌亞型與一個來自嗜血桿菌的載體蛋白組合成的經許可疫苗(PHiD-CV10),嬰兒患急性中耳感染的風險降低了6%至15%,但沒有達到達到顯著差異。

過了嬰兒早期(含1歲以上的兒童),以及有呼吸系統疾病史或頻繁急性中耳感染的年長兒童,給予PCV7並不會減少急性中耳感染。

輕微的局部注射反應(發紅、腫脹)、發燒和疼痛/壓痛為常見的副作用,尤其接種PCV的兒童比其他疫苗的兒童發生率更高。更嚴重的局部注射反應(發紅和腫脹 > 2.5 cm)和發燒(> 39 °C)發生頻率低得多,而疫苗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沒有差異。由疫苗接種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被判定為罕見的,兩組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證據品質

我們評定在嬰兒早期接種PCV7為高品質證據(後繼的相關研究不太可能改變我們對估計效果的信心)。我們判定接種PHiD-CV10為中等品質證據(後繼的相關研究可能影響我們對估計效果的信心,並可能改變估計值)。我們評定年長兒童(無論有無呼吸系統疾病史)接種PCV7為高品質證據。

翻譯紀錄: 

翻譯者:王國倫
服務單位: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藥劑科
職稱:藥師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