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以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研究背景

极早产(提前超过八周出生)或极低出生体重(VLBW;小于1500克)新生儿有发生严重肠道疾病的风险,称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发炎并坏死)。在子宫内生长受损的婴儿被认为具有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高风险。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最初喂养少量牛奶,几天后逐渐增加奶量。在出生后将母乳的引入和增加量推迟几天(或更长时间)可能是降低这种情况风险的一种可能方法。

研究特征

我们检索了临床试验以评估延迟(出生4天后)与早期引入乳类喂养(母乳或配方奶粉直接通过胃管导入胃中)对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和一般健康风险的影响。检索截至2021年10月。

主要研究结果

我们纳入了14项试验,共1551名婴儿参与。有证据显示这些婴儿中约有一半在子宫内有生长受限。对这些试验的综合分析表明,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可能不会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死亡的风险。延迟喂养可能会略微降低喂养不耐受的风险,但可能会增加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

结论和证据质量

本综述提供的低质量证据表明,延迟引入肠内喂养可能不会降低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包括子宫内生长受损的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死亡的风险。

作者结论: 

将渐进性肠内营养的引入推迟到出生后4天之后(与早期引入相比)可能不会降低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或死亡的风险。延迟引入可能会略微减少饲料不耐受,并可能增加侵袭性感染的风险。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由于担心过早引入肠内喂养可能无法耐受,并可能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VLBW)的肠内喂养通常在出生后延迟数天。然而,同时又担心延迟肠内喂养可能会降低胃肠道的功能适应性,并延长对肠外营养的需求,并伴有感染和代谢风险。

研究目的: 

旨在确定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对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和其他并发症风险的影响。

检索策略: 

检索策略由文献检索信息专员与综述作者协商制定。在不限制日期和语言的情况下,于2021年10月检索下列数据库:CENTRAL(2021年,第10期),通过OVID检索MEDLINE(1946年至2021年10月)、Embase(1974年至2021年10月)、母婴护理(1971年至2021年10月)和CINAHL(1982年至2021年10月)。我们还在临床试验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以往的综述和已检索到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中检索了符合条件的试验。

纳入排除标准: 

评估延迟(出生后四天以上)与早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对极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和其他疾病发病率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收集与分析: 

两位综述作者分别评估了试验的偏倚风险、提取了资料,并使用风险比(risk ratio, RR)、风险差(risk difference, RD)和均值差综合效应估计。我们使用GRADE方法评价了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死亡率、喂养不耐受和侵袭性感染影响的证据质量。

主要结果: 

我们纳入了14项试验,共涉及1551名婴儿。潜在的偏倚来源是在一半的试验中,生成随机序列和分配隐藏的方法不明确,以及在所有试验中缺乏对照护者或研究员实施盲法。试验通常将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定义为出生后4至7天,早期引入定义为出生后4天或更短时间。六项试验中的婴儿(约占所有受试者的一半)的宫内生长受限或循环再分配,表现为胎儿主动脉或脐动脉舒张末流速缺失或逆转。

Meta分析显示,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可能不会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RR=0.81, 95%CI [0.58 , 1.14];RD=-0.02, 95% CI [-0.04 , 0.01];13项试验,1507名婴儿;低质量证据, 由于存在偏倚和不精确的风险)或出院前的全因死亡率(RR=0.97,95% CI [0.70, 1.36];RD=-0.00, 95% CI [−0.03 , 0.03];12项试验,1399名婴儿;低质量证据,由于存在偏倚和不精确的风险)。延迟引入渐进式肠内喂养可略微降低喂养不耐受的风险(RR=0.81, 95% CI [0.68 , 0.97];RD=-0.09, 95% CI [-0.17, -0.02];需要治疗的额外有益结局数量为11, 95%CI [6, 50];6项试验,581名婴儿;低质量证据,由于偏倚和不精确的风险),并可能增加侵袭性感染的风险(RR=1.44, 95% CI [1.15, 1.80];RD=0.10, 95% CI [0.04 , 0.15];需要治疗有害结局的数量为10, 95%CI [7, 25];7项试验,872名婴儿;由于偏倚风险而产生的中等质量证据)。

翻译笔记: 

原译者:鲁春丽、韩国顺(北京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更新译者:张琴,原审校:鲁春丽、韩国顺、李迅(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更新审校:刘琴(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循证医学中心 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 The Cochrane China Network Affili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2022年5月14日。简体中文翻译由Cochrane中国协作网成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翻译传播工作组负责,联系方式:tina000341@163.com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