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短期家庭介入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會影響患者的思考、知覺和情緒。研究已經發現,家人過度涉入、懷抱敵意、批評和不滿 (一種稱為「情緒表露」的概念) 的精神疾病患者,復發的機率比較高。已經證實家庭介入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結果,如今也廣泛使用這種治療。家庭介入的設計旨在促進正向的家庭環境、降低家庭成員間的情緒表露程度,並使家庭成員瞭解精神疾病的徵象 (sign) 和症狀,協助家庭成員預料並中止疾病復發。近年來已設計各種心理社會方案,包括家屬諮商團體、家庭治療、親屬教育團體、家屬團體治療,以及家屬教育課程。這些方案均由受過訓練、技巧熟練的心理衛生專業人員負責執行,約每2週與家屬進行1次治療,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治療時間,例如1年。

短期家庭介入是一種家庭介入,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在次數有限的療程內,教育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屬疾病的相關知識。

本篇文獻回顧是相對於標準或一般照護,研究短期家庭介入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療效。我們於2012年7月搜尋考科藍精神分裂症群組試驗註冊,納入4篇隨機試驗,總計包含163名受試者。由於所得結果有限,因此無法確定短期家庭介入,是否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頻率、減少患者對健康服務的使用,並降低復發率。本次文獻回顧發現一些證據,顯示短期家庭介入可以增進家庭成員對心理疾病的瞭解。無論如何,所有的主要結果均不夠有力,而且立基於品質偏低或極低的證據。儘管如此,本篇文獻回顧的作者仍然認為,基於目前的需求狀態,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和其家屬在復原過程中,可取得的一般資源或當地服務,不應完全揚棄短期家庭介入。作者也認為應改進短期家庭介入,使其更為有效。但要達成這項目標,必須仰賴規模較大且較完善的短期家庭介入試驗,因為這些試驗可協助引導優良實務,並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擁有更好的結果。

這篇一般語言總結由RETHINK的用戶Ben Gray撰寫。

作者結論: 

因為納入試驗所含的資料量和品質,此次文獻回顧並未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此外已完成分析的結果也很少,所以無法進行綜合分析。所有「結果摘要」表中的結果,經評量證據品質均為低或極低。無論如何,不應因目前的需求狀態和可利用的資源,就完全揚棄短期家庭介入的重要性。應藉由較大型的試驗,將這類短期介入修改為更有效的設計。大型試驗可能具備充足的考驗力,可提供適於臨床實務參考的資訊。

閱讀完整摘要
背景: 

已經證實具支持性的正向家庭環境,可改善精神分裂症 (schizophrenia) 的結果,相形之下,表現高度批評、敵意或過度涉入 (over-involvement) 的家庭環境,患者的結果不但較差,復發的頻率也較高。專為促進正向環境,並降低家庭內情緒表露 (expressed emotion) 強度而設計的心理社會介入,如今已廣泛使用。

目的: 

評估短期家庭介入對精神分裂症或類精神分裂性 (schizophrenia-like) 疾患患者的療效。

搜尋策略: 

我們針對定期搜尋CINAHL、EMBASE、MEDLINE和PsycINFO的考科藍精神分裂症群組試驗註冊 (Cochrane Schizophrenia Group Trials Register) (2012年7月) 進行搜尋,並檢視找到的所有試驗的參考文獻,找尋更多試驗,並聯絡試驗作者收集更多資訊。

選擇標準: 

選擇所有相關隨機試驗,治療方法為短期家庭取向心理社會介入與標準治療,研究對象為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分裂疾患(schizoaffective disorder) 患者家屬。

資料收集與分析: 

我們確實地選擇試驗、評估試驗品質並進行資料萃取。我們計算二元性結果的風險比 (risk ratio, RR) 標準估計值,以及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 CI),並計算連續性結果的組間平均差 (mean difference, MD) 和95% CI。我們採用GRADE方法,評估主要結果的證據品質,並製作「結果摘要」表,此外也評估納入試驗的偏差風險。

主要結果: 

此次文獻回顧納入4篇試驗,共有163名受試者接受隨機分配。目前尚不清楚短期家庭介入,是否能降低患者對健康服務的使用,因為大部分的結果經長期追蹤後皆不確定療效,且只有1篇試驗提出住院這項主要關注結果 (n = 30,1 篇RCT,RR為0.50,95% CI為0.22至1.11,證據品質極低)。中期的復發資料也不確定 (n=40,1篇RCT,RR為0.50,95% CI為0.10至2.43,證據品質低)。不過家庭成員理解度這項家庭結果資料,則對短期家庭介入有利 (n = 70,1 篇RCT,MD為14.90,95% CI為7.20至22.60,證據品質極低)。並無試驗提出其他關注結果的資料,包括住院日數、不良事件、藥物遵從度、生活品質或照護滿意度,或任何經濟結果。

翻譯紀錄: 


翻譯者: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
本翻譯計畫由衛生福利部補助經費,臺北醫學大學實證醫學研究中心、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