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幫助醫療專業人員將病人納入健康照護決策過程的方法之文獻回顧。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當有多種可能的治療選項時,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會讓病人參與其照護有關的決策制定過程,讓病人能夠選擇符合他們需求的照護方式,並且反映哪些項目對他們來說是重要的。我們將此稱為「醫病共同決策」。雖然有病人參與的決策結果較佳,醫療專業人員經常沒讓病人參與決策。我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可以藉由哪些方式來鼓勵醫療專業人員與他們的患者進行醫病共同決策。在本篇文獻回顧中,我們找出了39個研究了解有哪些方式能幫助醫療專業人員更能將他們的病人納入決策過程。我們發現,任何一種介入方式都比沒有介入要來的好,而且醫療專業人員與患者共同介入,某一程度上也較單獨針對病人或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方式要來的好。然而,由於研究數量少且各研究之間的差異,很難了解哪一種方法是最有效的。本文獻對「醫療專業人員如何讓病人參與在照護決策」提出了一些更好的評量方式建議,以利未來我們能更加了解此一過程。

作者結論: 

由於證據品質低,因此提升醫病共同決策之介入是否有效,尚不明確。然而,任何針對病人、醫療專業人員或兩者之介入,仍然較完全沒有介入為佳,並且,同時針對醫病雙方的介入比只針對其中一方的介入更有說服力。

閱讀完整摘要
背景: 

醫病共同決策(SDM)能減少對總體利益無關之選項的濫用,並能尊重病人權益,但目前尚未被臨床廣泛地使用。

目的: 

評估提升醫療專業人員採用醫病共同決策介入之成效

搜尋策略: 

此篇文獻回顧更新,我們搜尋發表於2009年3月到2012年8月之原始研究 ,資料庫包含The Cochrane Library, MEDLINE, EMBASE, CINAHL, the Cochrane Effective Practice and Organisation of Care (EPOC) Specialsied Register 以及 PsycINFO。另外,我們也搜尋了Clinical Trials.gov註冊網站與International Shared Decision Making Conference的大會手冊。我們瀏覽相關文獻與研究的書目資料,並連絡相關領域專家以確認2012年8月之後發表之文獻。

選擇標準: 

納入包含隨機與非隨機對照試驗、對照事前事後比較研究以及中斷性時間序列設計等評估提升醫療專業人員採用醫病共同決策介入成效之研究,主要結果為觀察者評量的結果指標(OBOM)或病人報告結果的指標(PROM)進行評估。

資料收集與分析: 

介入措施主要分三組:針對病人的介入、針對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以及針對醫病雙方的介入。同一組的研究除與該組的其他研究相比,也與其他兩組的研究、以及常規照護做比較,因此共有九個比較群組。統計分析分別評量類別與連續性結果。我們計算了標準平均差(SMD)的中位數、風險差異以及不同介入研究與組別的效應範圍,並評估偏差風險。

主要結果: 

此更新之文獻回顧共納入39個研究,其中包含38個隨機與一個非隨機對照試驗。類別指標沒有顯示任何介入效應。在OBOM研究中,同時針對醫病雙方的介入,相較於常規照謢(SMD為2.83)及只針對病人介入(SMD為1.42)具正向效果。針對病人的介入研究間相互比較也有正向效果、以及針對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與常規照護相比也同樣有正向效果(SMD分別為1.13與1.08)。在PROM的研究中,只有3組比較顯示有效,分別是:針對病人的介入與常規照護的比較(SMD為0.21)、針對病人的介入研究之間的比較(SMD為0.29),以及針對醫療專業人員的介入研究之間的比較(SMD為0.20)。對全部的比較結果而言,結果的解釋須考慮相關研究數量少、研究的異質性及某些研究方法上的問題。以GRADE工具來評量,其整體的證據品質為低至非常低。

翻譯紀錄: 

審稿者:李玲玲/王雅青
服務單位:慈濟科技大學護理系
職稱:主任/助理教授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