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分娩期間使用連續性心律紀錄(CTG,有時也稱電子胎兒監測EFM)持續電子監測嬰兒心跳與間歇性聽診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監測嬰兒心跳是分娩期間檢查嬰兒是否健康的方式之一,希望能藉由聽取或紀錄嬰兒的心跳,確認即將缺氧的嬰兒以及可能需要剖腹產或使用器具協助產道生產的嬰兒。嬰兒的心跳可使用胎兒Pinard聽診器(特殊的喇叭形裝置)或手持式Doppler裝置進行間歇監測,亦可使用連續性心律紀錄(CTG)儀器連續檢查心跳。此連續性心律紀錄方法亦稱為電子胎兒監測(electronic fetal monitoring,簡稱EFM),可使用紙本紀錄嬰兒的心跳速率與母親的陣痛收縮,雖然連續性心律紀錄法(CTG)可提供書面紀錄,但是,會妨礙產婦分娩期間的移動,也就是說,產婦可能無法在分娩期間自由變換姿勢,或利用泡澡讓自己感覺舒服與擁有掌控感,此亦表示有些醫療資源通常僅著重於持續解讀CTG的需要,而非分娩中的產婦需求。

本文獻回顧納入了13項比較連續性CTG監測與間歇聽診的試驗(總計有超過37,000位女性受試者),大部分試驗皆非高品質試驗,本文獻回顧主要是根據一項大型且執行狀況佳的試驗,該試驗納入了將近13,000位在整體分娩期間接受一對一專人照護的女性受試者。在此項試驗中,皆會儘早以人工方式將羊膜刺破(羊膜穿破術),並有大約四分之一的產婦使用催產素(oxytocin)刺激收縮。

整體而言,在分娩期間或分娩後不久死亡的嬰兒人數無差異(每300人約1人),而新生兒癲癇極罕見(每500次生產約一人),但是使用連續性CTG監測胎兒心跳速率,還可再顯著減少癲癇,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無差異,不過尚未完全評估其他可能的長期作用,因此仍需要再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進行持續性監測時,剖腹產與使用器具協助的產道生產會顯著增加,且已知這兩種程序會對母親造成風險,但是在納入的試驗中未針對特定的不良事件評估指標進行評估。

作者結論: 

分娩期間的連續性心律紀錄法可減少新生兒的癲癇事件,但是在腦性麻痺、嬰兒死亡率或新生兒健康的其他標準評估指標方面,則無顯著差異。不過,在使用連續性心律紀錄法時,會增加剖腹產與使用器具協助的產道生產。我們面對的挑戰為如何將這些結果傳達給婦女,讓她們能在充分知情的情形下做出選擇,以免對正常分娩造成不利影響。

閱讀完整摘要
背景: 

連續性心律紀錄法(又稱電子胎兒監測儀)紀錄胎兒心跳與子宮收縮的時間關係。目的在識別可能缺少氧氣的嬰兒,所以也可能用在其他評估胎兒狀態或剖腹產或使用器具協助的產道生產。

目的: 

評估於分娩期間使用連續性心律紀錄法的功效。

搜尋策略: 

我們搜尋Cochrane懷孕與生產小組之試驗登記系統(the Cochrane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Group's Trials Register)(2012年12月31日),並從取得之試驗中搜尋參考文獻清單。

選擇標準: 

針對連續性心律紀錄法(有或無採集胎兒血液檢體)與(a)無胎兒檢測(b)間歇聽診(c)間歇性心律紀錄法比較隨機或準隨機對照試驗。

資料收集與分析: 

兩位回顧文獻作者獨立評估試驗是否符合納入條件及試驗品質,並從納入的試驗中擷取資料。

主要結果: 

我們納入13項試驗,總共超過37,000位女性受試者,僅兩項試驗是高品質試驗。

相較於間歇聽診,連續性心律紀錄法未顯著改善出生前後的整體死亡率(風險比[RR]為0.86,95% CI:0.59至1.23,n = 33,513,11項試驗),但可將新生兒的癲癇事件減半(RR為0.50,95% CI:0.31至0.80,n = 32,386,9項試驗),腦性麻痺的發生率則無顯著差異(RR為1.75,95% CI:0.84至3.63,n = 13,252,2項試驗)。使用連續性心律紀錄法時,剖腹產比率顯著增加(RR為1.63,95% CI:1.29至2.07,n = 18,861,11項試驗),女性受試者亦較可能接受使用輔助器具的產道生產(RR 1.15,95% CI:1.01至1.33,n = 18,615,10項試驗)。

低風險、高風險、早產與高品質試驗等子群的資料,皆與整體的結果一致。進行胎兒血液檢體採集未影響新生兒癲癇發生率的差異或任何其他預先指明的評估指標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