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法介入措施用於失智症患者

研究背景

失智症患者會逐漸失去記憶、思想、語言,以及日常行為能力。失智症通常會伴隨情緒上或行為上的問題,且可能降低患者生活品質。失智症晚期患者在和人溝通時會出現障礙,雖然已經失去說話能力,但他們仍能哼唱或隨著音樂搖擺。因此,音樂或許特別適合用來治療失智症。音樂療法適合用在個人或群體,目的是使用音樂來幫助患者滿足生理、心理,以及社交需求。或許有其他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也提供類似療法。

文獻回顧之目的

我們想嘗試尋找是否有證據支持音樂療法能夠改善失智症患者情緒以及提升生活品質。同時我們也對於患者情緒上、行為上、社交或認知上 (例如思考及記憶) 等問題感興趣。

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搜尋了和失智症患者相關並且有衡量上述問題的臨床試驗,試驗中患者們被隨機分為音樂治療組或對照組。對照組的患者可能未曾受過特別療法,或接受過較為不同的行為治療。我們要求治療過程至少要有 5 個階段,因為階段太少的話,治療成果會不顯著。我們把各個試驗的結果整合在一起,盡可能地預測療程的成效。目前證據搜索截至 2017 年 6 月 19 日。

我們發現了什麼?

在此文獻回顧中,我們找到了 22 項試驗,並且從 890 位患者的某些反應中整合試驗結果。所有的患者皆待在療養院或醫院。有些試驗將音樂治療和標準治療相比較,有的則和其他活動比較,例如烹飪或繪畫。這些試驗的水準以及報告的完善程度都大不相同,這影響了我們對研究結果的信心。首先,我們在一連串的療程結束後,立刻查看結果。以結果來看,針對使用音樂療法能夠改善憂鬱症症狀以及行為問題的論點,我們認為可信,不過躁動或攻擊性行為依然無法改善。音樂療法或許也能改善焦慮和維持情緒健全,包含生活品質,不過我們對前述說法抱持質疑。音樂療法對於改善認知能力的效用很低或沒有。針對社交互動,我們認為搜尋到的結果可信度低。有些研究也同時觀察在療程結束後四週或以上,所帶來的成效是否有持續。然而,受限於相關資料很少,我們對於其結果的可信度也抱持懷疑。至於音樂療法對失智症患者的成效,有進一步的試驗可能和其具有高度關聯,所以持續進行研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翻譯紀錄: 

翻譯者:鄭允然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 (Cochrane Taiwan)、東亞考科藍聯盟 (EACA) 統籌執行。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

Tools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