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熱痙攣之預防性藥物控制

此篇文獻翻譯已過期,請點選此處前往此篇文獻回顧之最新英文版本。

背景

兒童發燒時痙攣發作是常見的,約影響三分之ㄧ的六歲以下兒童。平均每三名曾經熱痙攣發作的兒童中,一名兒童會至少再發作一次以上。我們回顧預防痙攣發作藥物(抗癲癇藥),退熱藥物(解熱)和鋅對熱痙攣發作兒童效益的證據。

目標

我們想要瞭解這些藥物能預防多少兒童復發或是否會帶來預期以外的影響。

方法

本篇文獻回顧納入共含4256名兒童的30個試驗。將至少曾經發作一次熱痙攣的兒童分為接受治療或者沒有接受治療組別中。研究記錄在每組中,6個月至6歲之間的不同時間間隔內的熱經攣發作。同時紀錄預期外的藥物影響。

結果

抗癲癇藥物研究的設計及其納入研究提供證據的的品質普遍為低至非常低。使用已知將導致顯著偏差的不良方法。這與將兒童分派至哪個組別的方法有關,及其分配方式的隨機程度。其他議題包括納入研究的家長或醫生是否知情孩童被分派的組別,或者知情此研究將治療組與不給予治療組進行比較。關於探討退熱藥及鋅影響的試驗品質較好,其證據品質被評為中等至高。

鋅治療沒有任何效益。僅於發燒時給予退熱藥或大部分的抗痙攣藥物亦無任何效益。

在有些時後則有顯著的結果。在統計上意味著其發生機率小於二十分之ㄧ的偶然機會。例如,在6至48個月的追蹤期間中,intermittent diazepam(一種抗癲癇藥)減少約三分之ㄧ的痙攣復發次數。phenobarbitone的持續使用,在6、12及24個月時有顯著地減少復發,但在18、60及72個月時卻沒有。

然而,由於僅有三分之ㄧ的孩童痙攣復發,這意味著多達16名孩童持續治療1-2年,以使得1名孩童免於痙攣。由於痙攣發作無害,我們將這些顯著結果(在統計學意義上的)看作是不重要的。尤其因為藥物的不良反應相當常見。兩個研究中發現phenobarbitone治療的孩童理解分數(comprehension scores)較低。一般來說,phenobarbitone和benzodiazepine治療組中,高達約三分之一的孩童有不良反應。在2011年發表的一個研究中,用clobazam治療有益需要有重複結果的研究,以示其可靠性。

作者結論

無論持續或不間斷的給予鋅、抗癲癇藥或退熱藥接不建議被用於小兒熱痙攣。目擊痙攣發作是嚇人的。家長和家屬應得到充分關於復發、急救的醫療服務聯繫方式,及最重要的是其現象的本質是良性的。

目前證據係至2016年7月。

翻譯紀錄: 

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 Taiwan)、台灣實證醫學學會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cochranetaiwan@tm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