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哮喘人群

要点:

认知行为疗法(CBT)可改善成年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控制病情。但对于其他重要结局,我们所能获取的证据有限,无法得到可靠结论。并且没有一项研究涉及到青少年哮喘。

研究问题:

回顾CBT相对于常规疗法(无CBT)对哮喘人群的一系列健康结局效果的证据,包括生活质量、药物依从性以及焦虑和抑郁等级。

背景:

哮喘人群与普通人相比更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与严重哮喘发作时症状控制不良以及经常被送往医院有关。CBT是一种谈话性治疗,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到行为是如何影响想法和感觉,这种治疗可能帮助哮喘人群更好的处理他们的状况。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使用CBT能否比不使用CBT更好的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

研究特征:

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8月。本综述纳入了9项研究,共涉及407名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患有哮喘。其中有3项研究的受试者还诊断有焦虑症或抑郁症或兼而有之。CBT治疗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时间为4到15个疗程。

主要结果:

与未接受CBT治疗的患者相比,CBT治疗提高了受试者的哮喘患者生活质量问卷(AQLQ)得分,改善了哮喘症状控制情况。研究基本未报告CBT能否减少需要口服类固醇控制哮喘发作的可能性。接受CBT治疗后,AQLQ量表评分会持续进行一年。接受CBT的受试者焦虑评分也比接受常规治疗的更好。但是在抑郁量表得分和药物依从性方面没有明显的改善。

证据整体质量低,原因主要是纳入研究较少,研究类型以及CBT执行方式的差异。并且由于受试者知道自己被分配的是哪个治疗组(CBT组或无CBT组),无法实现盲法。

作者结论: 

对于患有持续性哮喘的成人,与常规治疗相比,CBT可能改善生活质量、哮喘控制情况,以及焦虑等级。但偏倚风险、效果的不精确性、研究之间的不一致性降低了结果的可靠性,并且缺乏关于CBT对哮喘恶化、计划外接触、抑郁以及药物依从性的影响的证据。在如何进行CBT以及常规治疗的种类上,各研究之间差异很大,这意味着CBT在最理想的执行、模式、目标人群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调查。目前尚无证据证明CBT用于青少年哮喘的效果。

阅读摘要全文……
研究背景: 

哮喘人群中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都较一般人群高。这与哮喘控制不良、药物依赖性和健康结局相关。CBT可能通过解决相关的心理问题来降低哮喘加重的风险并使哮喘得到更好的控制,以此来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目的: 

本综述旨在评价CBT对比常规治疗对于哮喘的疗效。

检索策略: 

本研究检索了Cochrane呼吸道组专业注册库(Cochrane Airways Group Specialised Register)、临床试验中心(ClinicalTrials.gov)、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CTRP)。也检索了主要研究或综述参考文献目录中的相关研究,并联系原作者获取未发表的资料。最新的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8月。

纳入排除标准: 

本研究纳入了比较任何认知行为干预与常规治疗的平行随机对照试验(RCTs)。纳入研究的人群为患有哮喘的成人或青少年,可合并焦虑症或抑郁症。本综述不仅纳入全文形式的研究,还包括摘要型文章和未发表的数据。

资料收集与分析: 

由至少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估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分别对二分类数据和连续性数据采用比值比(ORs)和平均差(MDs)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值进行统计分析,由于研究之间差异性较大,所以全部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主要结局为哮喘相关的生活质量以及病情加重情况(至少需要接受一个疗程口服类固醇)。本研究使用GRADE评价所有结局,并将可靠的结果列在了结果总结表中。

主要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项研究,涉及407名成年哮喘患者,没有一项研究的纳入人群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样本量在10~94人之间,平均样本量为40人,平均年龄为39~53岁。研究人群一般患有持续性哮喘,但严重程度和诊断措施各不相同。3项研究的纳入人群还同时有心理症状,虽然各诊断标准不同。干预措施为4~15个疗程,初次结局评价平均在3个月时进行(范围在1.2个月到12个月之间)。

6项研究(涉及214人)结果表明接受了CBT的受试者在AQLQ得分上得到了改善(MD=0.55,95%可信区间(CI)=0.17 ~ 0.93,I²=53%),3项研究(涉及95人)结果表明接受CBT组在哮喘控制方面也有所改善(SMD=-0.98,95%CI=-1.76 ~ -0.20,I²=68%)。AQLQ评价效果可延续到接受治疗后1年,但由于证据质量低,对此解释应谨慎看待。由于哮喘加重情况(至少服用了一个疗程口服类固醇)报告不一致,所以未对其进行meta分析。

焦虑积分难以汇总分析,但显示了对比常规治疗,CBT治疗有效果(SMD=-0.38,95%CI=-0.73 ~ -0.03),虽然这取决于所用的分析方式。抑郁量表在基线测量时显示两组无差异(SMD=-0.33,95%CI=-0.70 ~ 0.05),终点测量时两组也无差异(SMD=-0.41,95%CI=-0.87 ~ 0.05),1项研究(涉及23人)也显示在药物依赖性上两组无差异(MD=-1.40,95%CI=-2.94 ~ 0.14,I²=0%)。

对AQLQ结局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治疗与团体CBT治疗、基线心理状况或不同CBT模式之间均无明显差异。研究数量少以及研究设计、人群、其他干预特征之间的差异性,使关于这些可能调节因素的结论的得出受到限制。

无法对受试者和研究者实施盲法给本研究带来了重大的潜在的偏倚,因此我们对整体证据的可靠性存疑。

翻译笔记: 

译者:方赛男;审校:马思思。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2017年10月11日。

Tools
Information